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良臣(科举)(308)

作者: 桑阿豆 阅读记录

好容易王霄的事将他四哥也牵扯了进去,哪知最后竟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捡了便宜!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这遗诏的的确确写的是传位给七皇子襄亲王,更有数位辅政大臣在场见证,由不得他不接受。

圣旨顺着成王的手落到了地上,钱尚书赶紧上前将圣旨拾起,同时也展开看了看,见果真是融景帝笔记,又继续传给众位大臣。

等谢良臣也看完,众人便跪地朝新君叩拜,“臣等谨遵先帝遗诏,叩请吾皇登基。”

襄王显然也对自己突然被点为新君十分惊讶,还有点害怕,半天后才反应过来道:“诸位大人请起。”

张贵妃十分的高兴,脸上的笑几乎控制不住,要不是此刻融景帝刚驾崩,谢良臣真怕她笑出声来。

再去看角落里的冯公公,这太监倒是能沉得住气,脸上虽带了丝笑意,却也拿捏得刚刚好,至少乍一眼看过去,他整个人是悲伤难过的。

这圣旨的确是融景帝亲笔所写,只不过却是他早年哄张贵妃时的游戏之作。

后来他想起叫人收回时,冯太监便临摹着融景帝的笔记仿写了一份,然后再让贵妃当着融景帝的面烧了。

冯太监跟在张贵妃身边多年,对于融景帝的字迹早已十分熟悉,后来谢良臣点拨他以此法助襄王上位,他就更是刻苦勤练,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显然就是讨好新君。

因此最终新朝还是封了两位太后,一位圣仁太后, 一位圣慈太后。

然后由于反对封张贵妃为太后一事,钱庸被圣慈太后记恨上,江尚书瞅准机会,找人上书攻击钱庸, 最后他这个首辅大臣才刚做了几月便丢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书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 地方传来急报,称宣王、定王谋反, 军情紧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夺嫡失败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于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着实在像是要他们兄弟友爱,所以新皇登基后并未对几位兄长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就连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来, 封了对方一个闲散王爷。

不止于此, 他还特准兄长们出京,划分了封地,让地方供养他们,而不必对方任职。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给予兄长们优厚的待遇,同时又不给对方兵权,如此世人既不会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长,又不至于酿出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