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庶女拿了嫡子剧本后(272)+番外

作者: 方便面君 阅读记录

蔚州属契丹西京道,他们效仿唐朝设节度使,虽然军事归西京都部署司管,但该地的节度使手里头仍是有些兵马的。

沈霁面沉如水:“若我没猜错,那五百人里,其中大部分是汉人。”

杨业顿了下,点头了:“没错,他们大部分是汉人,而且祖辈世代在蔚州、代州一带生活,故而对代州的地形也极为熟悉,所以他们来扰边时常常如入无人之境。”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契丹的官制,契丹实行两院制,也就是“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边有北枢密院,为契丹人主事,南边有南枢密院,为汉人所掌。不过北枢密院始终高于南枢密院,权力也更大。

而蔚州等南境的州府都属于南枢密院管辖,也就是说,这些州府的官员大部分其实都是汉人,那些兵卒就更不必提了,契丹并没有这么多人口,南境的兵卒多以汉人为主。

刘汉政权时期,刘继元父子跟契丹的关系密切,这代州与周边的州府也有往来,故而这次契丹来代州掳掠,又赶在杨业率兵赶到前就离去,说不准他们在代州有眼线。

杨业已经派重兵把守各个关口,同时也写了军报要上报朝廷,至于此次遭受人祸的百姓的安置问题,还得跟沈霁进一步商议。

“以往是如何处理的?”沈霁问道。

这事没有人比繁畤县的县令更清楚了,他为了将功补过,急忙道:“先是派人安抚他们的情绪,再减免赋税让他们能重拾信心,还有就是对于那些粮食被劫掠一空的人家派发救济之粮,助他们度过这个寒冬。”

“先清点伤亡人数,核算那些粮食被劫掠一空的贫民,每人接济三斗米,然后再由官府出面贷米,每人可贷一石米,利息来年秋收后收取……”沈霁提议。

说着,她又看向杨业,“若是可以,还请知州派人核实。”

杨业对她的提议并没有异议,而繁畤县令却听出沈霁另请杨业派兵核实,——核实什么?自然是核实伤亡及被劫掠的情况,以防有人浑水摸鱼,白嫖救济粮食。

这种事实在是太常见了,而且越是富裕的豪绅越喜欢干这种事,他们权势大,与乡里的形势户相互勾结,伪造自家被劫掠,旁人也不敢拆穿。因而每逢天灾人祸,官府赈灾之时,他们都能从中捞得一大笔好处。

如果杨业另外派兵去核查,这些豪绅的手伸不到军中去,自然就没法造假了。

繁畤县令有些犹豫地问沈霁:“贷米这个会不会不太好?”

沈霁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这并非常态,只是一次应急的举措罢了。来年收成好了,百姓安居乐业了,自然就无需再靠贷米为生了。”

繁畤县令没想到沈霁这么不好糊弄,她虽然还是会派发救济粮,但却想出了一个“贷米”的主意,无异于告诉老百姓:官府只救急不救穷,救济你们的三斗米够你们吃半个月的了,但你们若想让官府一直养着你们是不可能的,可以先低利息借米给你们,等你们来年有收成了再还了本息。

一来不至于让百姓走投无路,二来也无形中给老百姓施加了压力,让他们对来年的收成更加上心,不至于荒废了农事。

而经此一事,沈霁认为修筑军事防御工程迫在眉睫。好在经过这半年的挖矿、锻造,石垩已经可以大量供应了,沈霁特意找朝廷拨了笔款,让人按照李云杳给的配方,用三合土来修筑更加牢固的军寨。

处理完这些事情,便到年关了。

沈霁第一次觉得年不好过,不过有李云杳在,她还是感觉到了一丝慰藉。

得知契丹扰边,沈亿陆和阎舒都很担心沈霁的安危,前后寄了三份家书过来。李家也给李云杳寄了书信,夫妻俩看完了家书,又吃完了年夜饭,便靠在一起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守岁。

“丈人跟丈母娘的信都说什么啦?”沈霁问。

“都是些家常,还提了建中的亲事。”

李云杳这么一提,沈霁才想起李建中过了年就十八岁了,这个年纪,确实到了说亲的年纪了。

“小舅子说好人家了吗?”

“还没,他现在文不成武不就,不好说亲。”

李父的官阶并不够给李建中谋一个荫补的资格,因此他十八岁了,依旧只是无所事事的白身一个。不过他受沈霁的影响,跟曹炳的儿子倒是能玩到一块儿去,俨然要效仿其祖父,走武将的路子。

沈霁的眼睛骨碌一转,道:“不如让他来这儿,若他能得杨无敌的青睐,或许能如他所愿,在沙场上一展拳脚,建功立业。”

李云杳白了她一眼:“我答应,爹娘都未必会同意。”

上一篇:小跟班[快穿] 下一篇:帮我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