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年代文中暴富(233)+番外

作者: 素昧平生_ 阅读记录

他很快写了一份“举报信”给“泥材村”,“亲爱的泥材村生产队,你们恐怕不知道最近有人在收购你们的粮食,两块五毛钱一斤的粮食,收购价六块一斤。六块一斤这转手得倒卖多少钱才能回本呢?我想你们也不希望自己的一片心血被糟蹋,请同志们务必引起重视!”

……

上沟村。

苏叶很快收到了反馈,收到这样的消息她不算惊讶。

有利润就会有资本的追逐,现在是有市场就会有倒爷……不过,六零年代倒卖粮食真不怕被抓?苏叶都时常担心哪天一觉醒来,国安局的同志忽然上门□□。

这些粮食凝结着阮儒良的血汗、有一群学生的汗水,苏叶绝不能容忍他们的血汗被人践踏。

很快,苏添文和李先进等等“二级销售商”,收到了来自“泥材村”的小纸条。

“亲爱的同志,我们是来自‘泥材村’生产队的人。我们和广大的华国人民一样有着一颗为祖国奋斗、效力的心,希望解决目前的贫困问题。‘泥材村’承诺以后粮食绝不涨价,但我们近来发现有人把粮食倒卖以赚取利润,如果有这样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请反馈给我们,这些同志将会被我们取消买粮资格,各位自珍自重,且行且珍惜。”

苏叶扔完信就撒手不管这件事了。

国家暂时管不了她,还能管不了别的胆大包天的行为?这个节骨眼倒卖粮食的行为就跟戳国家的肺似的,举报一个抓一个。苏叶还勉强算是粮食的生产者,这种人就是纯粹的倒爷。

日子如流水,渐渐地他们来到了霜降前的一周。

霜降节气的前两天,阳光明媚、日头正好。

阮儒良决定收获了地里的红薯,上沟村的一大队很兴奋。他们划拉了两片土地给外人种红薯,被人戳着脊梁骨笑话了大半年。听苏叶老师说,这些红薯亩产量至少有六千斤,假如真有这个产量他们一大队就能彻底扬眉吐气了。

有经验的农民心里都明白红薯不可能达到这个产量,他们种了几十年的红薯了心里都有数。只要这批知青能收获三四千斤红薯,这地划给他们就算值了。

所有人等着看丰收,也有的人等着马根生发话明年不让这群知青继续胡闹。

刘刚带着一伙知青小心翼翼地松土,顺着红薯藤采收。这片原本不算肥沃的土地,在阮儒良精心地伺候下变得黑亮肥沃,一锄头挖下去可能还会挖出蚯蚓。因为他每天都在晒猪鸡鸭的粪,把它们制成有机肥,一片田施肥,另一片不施肥、作为对照组。

马根生和父亲也站在田埂边上一起收获,马支书是种田的老把式了,挖红薯挖得很利索,轻而易举地就牵出一根藤下的所有红薯。

他越看眼睛越热,阮老师种的红薯是出乎人意料的肥大、健硕。两个巴掌合起来才能捧住它,它是普通红薯的两倍大。老支书在田埂边的小溪随手洗了红薯,一口咬下去。

“嗯,不渣,甜得很!”

他笑得合不拢嘴,“恭喜阮老师!这红薯好大啊,我敢保证这亩地至少得有四千斤!”

四千斤的红薯已经很了不起了,往往只在风调雨顺、农民精心伺候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丰收。今年他们村的红薯只收了每亩两千斤,平时可以收2000~2500斤,因为今年雨水少的缘故。入了夏之后雨水就更少了。

阮儒良的两片红薯田就是入夏之后种的,雨水更少,种出来的个头是别人的两倍,亩产也是别人的两倍,这回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马支书的肯定让刘刚等人更有干劲,越来越多的人好奇阮儒良这片地到底能收多少红薯,马根生还没有发起号召一块收红薯,一群农民自发地下田挖起了红薯。

苏叶站在称粮食的地磅旁边,称量着一批批红薯,最后把数据一加。

她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高兴地报出数字:“阮老师,实验一田收获红薯3202公斤,实验二田收获红薯2576公斤!”

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震惊得嘴巴都合不拢。单位是公斤,这是公斤!大伙爆发出一阵震天裂地的喝彩声,学生知青们带头热烈地鼓起掌,久久不息。

两亩红薯地亩产6404斤和5152斤,有文化的人种地就是不一样,种一亩顶得人家种三亩!

刘刚高兴得手掌都要拍烂了,所有的男知青架起了年近花甲的阮儒良欢呼着、喝彩着,把他抛到天空。上沟村的农民也很高兴,没有哪个人能够忽视这个成绩,产量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今天,阮儒良就是上沟村的英雄。

身为生产队长,马根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是开了春全村都种上阮儒良的红薯,能节约多少亩地?节约的田拿来种水稻、麦子、大豆玉米又能多产多少粮食?种一亩顶三亩,他光是想想就已经浑身血液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