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年代文中暴富(246)+番外

作者: 素昧平生_ 阅读记录

阮儒良的红薯仍旧在研究,假如他们村真的种出了六千斤的高产红薯,这批红薯用来养家禽、家畜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马支书微不可闻地叹气。他支持苏叶所有的理由都抵不过一个,那就是上沟村穷!

村里人世世代代穷得吃不上饭,这是唯一一个可以翻身的机会。老话说得好,穷则生变,这句话说的是事物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

人穷到了极致,也会发生变化。

……

刘刚还以为他们要偷偷养鸡养上一辈子,但却完全没料到苏老师竟然会把整个村的人都拉下水!

这真是刷新了他的三观!

他不明白社会主义农村竟然能干这种事?苏老师真是太厉害了!

上沟村的队员开始在山上圈鸡圈、建鸡舍,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养鸡。

这时候何梅梅、何老师、周毅、牛翠花几个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开春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上起了“思政课”。

周毅微笑着说:“今天我们来讲解《史记·管晏列传》……里面有一句话老师很喜欢,‘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只有满足了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辱、羞耻。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产生过类似的感受?”周毅温和地问。

大伙听完纷纷点头,这句话说的可不就是现在这个情形吗?

“踊跃发言的人,待会下课我会给他发一点小礼物。”周毅掏出了刘刚过年做的糕点,酥饼放到桌子上,吸引了无数道目光。

有个人扭扭捏捏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过去我们村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讨饭,但是去年我们家断粮了,我妈去城里讨了十斤红薯。她跪了一路才讨来一点好心人送的粮食。

丢脸吗?我不觉得,如果不是她,我奶我爷肯定都饿死了。一根红薯两个老人嚼了五天,这样过了一个春天,夏天我们等来了村里发救济粮。”

这时候尊严算什么?

有这种经历的人上沟村不要太多。这句话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为了一口粮食,别说不要尊严,就是让他们豁出去命都行。

有一个大姑娘忽然抽噎起来,说,“老师我也有。去年冬天,我爸听说外地有便宜的粮食买,揣着我们家所有的钱买了三十斤玉米面。他所有的钱都买了粮食,回来的时候只好扒在火车皮上挨了一夜,早上,我们全家人去接他的时候,他……已经活活冻死了。我们都没有想到……如果……”

但凡有一点退路,他都不会心疼钱而逃票,他本本分分了一辈子,最后却因为省那两块钱而被冻死。她捂着脸不可遏制地痛哭起来。这种时候谈羞耻,他们谈得起吗?

苏叶去旁听的时候简直震惊了,周毅竟然把普普通通的一节思政课说得如此深入人心。

这些真实的经历,听得苏叶不禁陷入沉思。

最后,周毅总结陈词说道:“只有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人才会活得有尊严。脱离了物质基础,谈礼仪、尊严、荣辱都是虚假的。为了今后不再发生这些悲剧,我们要多种粮食、要勤快劳动。”

“苏老师和阮老师都是很优秀的人,大家要紧跟他们的步伐,早日种出亩产六千斤、七千斤的红薯。”

大家热烈地回应,“好!”

“紧跟苏老师、阮老师的步伐!”

苏叶听了,冲着周毅心里默默竖起大拇指。

……

春耕前,阮儒良经常跑去X大的实验室,有一段时间几乎不眠不休地泡在了实验室,苏叶重金购买的那台电子显微镜发挥了作用,阮儒良在比光学显微镜1000倍的镜头下发现了红薯的DNA,通过化学手段将这些基因片段分解成单个核苷酸,分解出了红薯DNA的几个基因序列。

他挑选出秋天收获的那批红薯中茎块、淀粉含量更多的个体,用它们培育春耕的红薯苗。新培育出来的红薯取名“丰实一号”。

这一次,上沟村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用来种“丰实一号”,耕地面积约合300亩。

同时,鸡苗养了一个月后被移到了山上放养。学生知青们常常给农民开课讲如何科学水培牧草,如何分配饲料各谷物比例,如何防病防虫害,当初阮儒良教了他们什么,他们今年就教农民什么,农学知识课开展得如火如荼。

经历了一场饥荒,整个村的人上下一心、拧成了一股绳,全都铆足了劲地想要吃饱穿暖。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学习,有那么优秀的“专家”带头打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很快,上沟村就迎来了春茶的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