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114)

作者: 顾荣 阅读记录

“是,老爷。”

那跪地上的姑娘听到康熙这话,便朝着他不住磕头,“谢谢恩人谢谢恩人。”

康熙将她扶起,拍了拍她的肩膀,“往后就剩你一个人了,要好好活着,勿要让你爹担心。”

他是人父,也是人子,既能体会那姑娘的心情,也能体会那姑娘老爹的心思。

梁九功领着那姑娘离开了,康熙的心情并没有好转,沉默着往皇宫的方向走去。

回宫的这段路不短,康熙的情绪也逐渐平复,将今日的遇到的事细细梳理,先前因为情绪激动疏忽的问题,也一一想起。

第一桩是四川的人口和土地问题。

一回宫,他便叫人取了四川近十年的奏报,人口、税收和科考情况。胤礽的法子虽好,但牵涉极大,他得好好琢磨。

第二桩是叫人去出去打探福建之事,另一面叫人去搜查福建上传的奏报是否有被扣留。

福建总督是个耿直的老头,他从前十分信任,不像是会隐瞒这种大事的人。

康熙不希望是自己看走了眼。

后面的结果证明他确实没看走眼,福建总督在去年十二月的时候就上了奏报,说明了旱灾请求朝廷放粮,但不知为何奏本一直被扣押着,没送到他面前。

康熙面无表情的看向跪地请罪的官员,声音冷若冰雪,“既然早已收到福建奏报,为何不呈递上来?”

那人一个劲磕头,“臣有罪,臣只是瞧着那时候朝廷都在为云南大捷庆祝,不忍说出来扫兴,况且临近年关,皇上都准备封玺了,臣便想等年后在呈递。”

实际上是他远在福建的小舅子,也是当地最大的米商,给他寄了信,让他再拖一会儿瞒一阵,到时挣的钱分他一半,他便没能拒绝诱惑,答应了小舅子的请求。

如今感受到从皇帝身上传来的怒气,他后悔不已,他发誓只要能熬过这一次的难关,以后绝不再做这样的糊涂事。

但他没有机会了。

康熙冷笑一声,将身边的茶盏朝他砸了过去,“朕都不敢说扫兴,你倒是嫌弃上了?好大的胆子啊。”

“来人,将他拖下去,杖责五十。若结束时还剩口气,就把他乌纱帽摘了,赶出京城,其子孙世代不得为官为吏。”

底下那人听着康熙的话,面白如纸,不住磕头痛哭,“皇上,微臣知错了啊,微臣知错了啊,您再给臣一次机会吧…”

康熙摆摆手,身边的侍卫便将那人拖出去。

“就在乾清门前执行,让旁人也瞧瞧。”

“嗻。”

他们退下后,康熙长叹一声,都是他的疏忽啊。

在福建正遇灾的时候,他却大肆庆贺三藩大捷,向天下宣告他的功绩,他那时有多么的意气风发,此刻就有多么恼怒遗憾。

他真是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无颜向上天祈求庇佑,更畏惧上天降罪。

康熙闭上眼,不住的用拳头敲打前额。

翌日,康熙让梁九功传旨,宣户部两位尚书、四位侍郎入宫商议赈灾事宜。

一众人在书房商议一上午,最终决定先从江西、浙江等临近省份调粮救援,然后京城再送一部分米粮、药材等。

午膳是君臣一块用的,户部的汉人尚书看着碗中的稻米,叹气。

“这些年一直打仗,各地粮库本就多少余粮。若这稻米能一年收获两次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康熙忽然就萌生出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将稻子培养成一年两熟的。

前人在冬日里不也是吃不上黄瓜青菜的吗,可后来发明了洞子货,从此冬天一样能吃上夏季的食物,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或者说把水稻种植的地域推广一些?就比如长城以北那块地,大好的土地空置着,着实可惜。

晚上,康熙辗转反侧不得入眠,一直都在想如何提升粮食产量,越想越焦虑,索性坐起来。他来到藏书楼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找出来,细细翻看。

这一翻还真翻出个宝贝,原来这世上竟还有种东西叫玉蜀黍,是前明嘉靖年间从海外传入的,亩产量比小麦更高,玉蜀黍的果实可当做粮食充饥,叶子可喂食牛羊,杆子可燃烧做饭。

天下间竟还有这种好多东西!

康熙如获至宝,就是不解为何如此好的东西没有推广开来?

没关系,没关系,以后就由他来推广。

次日,康熙便派出一百余人,前往全国各地寻找此物。

既然有记载,肯定是种植过的,肯定能找到。对此,他倒是信心满满。

当然关于水稻的种植,也需提上议程,正好前年叫人重修的那个避暑园子清华园修好了,他今年是要去那避暑长住的,干脆就在边上开一片稻田,以便他观察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