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问道之远[重生](346)

作者: 我怀 阅读记录

谢归之早有预料。

见自己一路胜绩,太后与朝堂众臣或许一开始还笑得出来,眼下却是越来越惧。继续让司马氏执掌军中,无非是要让他二人互相牵制,以达平衡。

但司马氏如今那点兵马,却是抵不上谢归之的。

攻徐州时,谢归之从各军实力出发,让司马大将军做些不轻不重的活,虽少了军功,却很稳妥。

但朝中官员却是不满,认为谢归之居功自傲,有意打压司马氏。

谢归之没法子,下回攻归德府时,便叫司马大将军任左翼先锋。岂料往日的大将军越战越挫,竟将兵马悉数折去,大将军本人不敢来见他,灰溜溜带着残部逃回淮扬。

朝堂便更有理由弹劾谢归之了。

毕竟,如今军中已无第二人,能与谢归之威望相提并论。

“太后,陛下!这就是我大梁的解轻舟啊!”有御史在奏章中如此写道。

深入北方,谢归之却并非只身作战。当地百姓一旦望到王师,便踊跃地献出家中余粮、棉衣供给军队,还有尚在北狄统治下的百姓赶来投奔,告知北狄军的驻营情况。

谢归之一路且休且战,竟已兵临往日京师城下。

北狄并不建都于此,北狄人的都城在更北的燕京。

围困数月,谢归之不急不躁拿下了这座城。

北狄人也清楚,这座他们眼中平平无奇的守城,对南梁人意味着什么。

谢归之光复旧都的消息传来时,不止北方各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不断发起叛乱,以响应谢大将军。就连南方,麻木已久的原北方流民,也纷纷沸腾了。

民意如此,北狄人慌了,南梁小朝廷也慌了。

那位曾经请斩谢归之的御史,在太后与小皇帝面前,痛哭流涕道:“太后起用谢归之时,臣当日所说的「不忠不臣之事」,恐就在明天了!”

朝堂连派数位监军去往军中,意图牵制谢归之。就连后方押送粮草之事,也交给了与谢归之素来不和的官员。

北狄调动各地兵马,去围追堵截谢归之这柄直插入他们腹部的利剑。

在谢归之攻克郑州,即将踏入残缺的故土西京时,后方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北狄与南梁小朝廷议和了!

是北狄主动和议,答应将谢归之此前夺得的州府悉数交还南梁,此后不再兴兵讨要。北狄还愿将可汗爱女——栝楼公主嫁与南梁皇帝,两国永结秦晋之好。

只是有一点,两军主帅需同来黄河边,签下和议。

谢归之在各地的探子来报,北狄各路军马确实在撤退。而军中各位监军及南梁朝廷催得也紧,谢归之不得已启程,前往和议之地。

临行前,却留了个心眼,叫一支兵马暂不撤退,而是留守黄河以南几里外的一个镇上。一旦见到空中信箭,便速速派兵前去救援。留守的将领,也是他的心腹。

和议到一半,帐外忽然传来异动。

谢归之带兵杀出,却被北狄军队重重围困。

发出信箭后,他与亲兵逃入山中,等待支援。

足足三日三夜后,山下却无半点动静。反倒是北狄人开始纵火烧山,欲逼他出来。

谢归之不是一个甘心死在此地的人,他的亲卫愿伪装他的模样,行调虎离山之计。北狄搜查的士兵被诓走,谢归之一人一骑纵马原上,往那处留有军队的镇子投奔。

却不料,见到满镇的尸首。

不远的滑州城尚有南梁军队驻扎,为何会无人来救……

为何会……

谢归之蓬头垢面,人与马皆浑身负伤,已是强弩之末。哪怕是好友王子棠来了,如今也怕是认不出他模样。

谢归之跪在昔日同袍的狼藉尸身前,双肩颤动,无声恸哭。乱糟糟的发丝下,眼泪在那张熏得乌黑的脸上,流下清晰的水痕。

他已然清楚,无人来救,只可能是滑州城的守将,是朝堂派来的与他素来有隙的将领,或是有朝中人的示意。

在自己动身前往和议之地时,他们便将此处守将调换了。

所以,他们必定清楚北狄人的计划!

南梁与北狄的和议,究竟答应了彼此什么,谢归之不寒而栗。可笑的是,他付出平生赤胆忠心的朝廷,最终往他后背捅了一道一击毙命的刀。比之北狄人,还要深刻。

如今,前后皆是末路了。

谢归之是不愿与那些人同为朝臣。

想起王子棠在高台上曾说过的话:“归之,若你不肯甘心,那这些人便是你如何躲,也躲不过去的。”

只要他一日不愿放弃北伐之心,即使怨憎,这些人也依然躲不过去。

而他最失败的,即是未能提前领会这一点。

开头错,便处处皆错。

心神俱疲后,支撑他纵马逃亡的那口气也散了,谢归之难忍身体各处的剧痛,眼前一黑,晕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