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00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用自己的年号给它赐名“弘治”。

刚在大草原上放生了一群牛羊兔子的李定拿到了世袭永替的资格。但这里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海盗的栖息地,直到六十多年后的武宗隆庆年间,才有宗室被分封到这里来。

宗室人口原来越多,况且这里也逐渐开始发展。

地域虽广,但精力有限,朝廷必须立足本土,用心经营南方宣省,再说承省,至于更遥远的地方,哪怕冠上了祖宗的年号,暂时也只能存在于地图上;至于宣慰使,朝廷只能给与道义上的支持,最多卖点武器。

皇帝跟汪舜华汇报完宗室就国的计划,就去办事了。

汪舜华看着他匆忙的背影,低头看着这份方案,其中几个他宠爱的儿子,都要派到南方宣德等省;觉得那个昔日有些任性的帝王已经长大了。

他应该能分清公私轻重,做一个有为之君。

她的预感没有错,皇帝在位五十六年,亲政三十年,遵守并深化了母后开创的改革路线,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兴建八达岭长城,强化北方防务;大力分封诸侯宗室,朝廷势力开始在南洋各承政省扎根;兼并德干高原,同时向非洲海岸线拓展;持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产作物,人口迅速繁衍;推行烟草专营,鼓励工商业发展,尤其是国家资本的发展;支持科技文化发展,冶炼、火器等进步神速,蒸汽机研究也在快速推进;《永乐大典》抄完,《四库全书》修成;十三经和《三希堂法帖》刻成刊行。因此国库充裕,百姓安乐,民不知兵,名家辈出,号称太平。

当然这一切汪舜华看不到了,她在弘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去世,享年七十,与世宗合葬德陵。

汪舜华晚年为疾病困扰。频繁的生育造成了严重的气血亏损,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身心俱疲,好在帝后孝顺,后继有人,心态平和。

弘治十年又是会试年,毛澄为首,罗钦顺摘得探花,榜眼则是湛若水。

汪舜华还在进士名单上看到了李梦阳的名字。

不知道诗文复古运动是不是也要来了。

汪舜华笑了笑,提笔录了一首诗,放进尚未完稿的《清宁絮语》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端午节前,《汪太后实录》和《汪太后宝训》修成。

按照洪武以来的惯例,在官方修撰《实录》时,辑录皇帝言论和政事,汇编成书,也就是皇帝语录,称为宝训。宝训按照内容分类辑录。这些内容实录中均有记述,文字也尽相同,只是将“上曰”之类,改为“太祖曰”。这种宝训分类开列,易于检索阅读,作为“遗之子孙”的训条,既实用又方便。

《汪太后实录》一共325卷,汪舜华没有看:“当年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结果落下了改史的名声,我也该避些嫌疑。”

现在我可不怕你们乱写了。

不过还是认真审阅了《宝训》。这书参照《太祖宝训》,不过更加详实,一共54卷,分了40类,包括论修身、治国的各个方面,有训言、朱批、敕谕等各种体裁。

《实录》只有堆在库房里吃灰,不过《宝训》就要公开刊行。

汪舜华听了汇报,交给皇帝一本书:“这是写给你的。”

皇帝接过这部厚厚的《清宁絮语》。他早听说母亲在写书,也时常探讨,大致知道她会写些什么,但是真正研读的时候还是头疼,母亲你写的是奇书还是天书?——书分三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反思、展望。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联系论、发展论、矛盾论、价值论,这个是道吗?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着标题就觉得头疼,这都什么?

后面还列了个问题清单,大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大地被撕裂成几大板块、高原平原盆地各种地形的形成,小到风雨的形成、人体器官的作用血液的循环具体物质的组成、引力常数,足足240个,您这是学屈原吗?

算了,这些问题留给后人吧,反正跟我没什么关系。

尤其最后面的那部分,什么轻工业重工业信息业,这个是蓬莱仙岛还是大同世界?还有后面的铁路规划图——妈,你拿那么多钢铁铺路,如此靡费,秦始皇隋炀帝都没干过,这要遭天谴的!

但这书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主要是涉及到改革部分,系统回顾了当年国家面临的形势、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形势和社会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对于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朝廷施政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天下士子参加殿试策论的参考,用以统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