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02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第428章 尾声(六)

因为依靠文臣才顺利登基秉政,载垕对儒臣颇为信任,一度想要更改古法;然而此时,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已经不完全由个人意志。宗室勋臣就反复上言当年汪太后创业艰难,几代帝王经营辛劳,何况现在有了蒸汽轮船、蒸汽机车,你用得着放弃吗?——还记得汪太后的《清宁絮语》吗?

再说,这些人撤回来,你怎么安置?国内就那么大,放得下吗?要不你们把位子空出来?

更别说,现在中原地区就有近三亿人口,有高产粮食倒是可以养活,但也得干活!否则全在家吃救济照样天下大乱!再说每年收那么多赋税,怎么花?

蒸汽机车已经试验成功了,速度不快,每个时辰40里,但是可以昼夜不歇,而且不要草料,只要煤炭,多好的东西。这么多钢铁,正好拿去修铁路!当年汪太后可是规划了四纵四横,200年都修不完!——那种小车就算了,头大身子小,还需要进一步实验。

——大纺织厂的效率太高,老百姓家的争不过,索性砸了机器,甚至跑去工厂那里取闹?刁民抓起来,看不是还有很多人跑到工厂里去做工,包括很多妇女?好啊,这不就是当年汪皇后提到过的吗?生产多了,是不是以后就不愁穿了?别担心卖不出去,东南西北,咱们有的是疆域,有的是人口!谁要是敢割据乱加税就削他,让他知道什么叫坚船利炮!

这个时候,即便文臣内部也不会只有一个声音,他刚刚花了二十八年时间编完《古今图书集成》的舅舅、也是当今天下第一才子,还是集贤院大学士的杨慎,就旗帜鲜明的反对盲目崇古。

杨慎十岁入宫为显宗伴读,二十四岁为状元,文名满天下,又侍奉武宗读书,深得显宗、武宗两代皇帝信赖。绍治十六年父亲杨廷和去世,守满起复为礼部尚书,后为弘义阁大学士,进文华殿大学士。两次主考会试、多次参与殿试读卷,皆称得人;凡朝廷编撰大典,都由他牵头;重要文书制诏,大多出自其手;海内外名山大川、寺院道观,王公重臣墓道的碑铭,都以得到他的文章为荣;甚至海外诸国诸侯遣使朝觐,也必要到他门下求文。隆庆五年,改集贤院,凡朝廷大事,武宗都会征求他的意见。

庄敬太子薨逝,武宗在儿子孙子间犹豫不定,他进言:“圣上难道不见太祖皇帝立建文的后果?”武宗于是立载垕为太子。

武宗禅让为太上皇,却不肯移交玉玺,他进言:“自古帝王继位,无玉玺不能称为正统。”

建极殿大学士徐阶进言:“皇帝年少,仍需太上扶持。”

武宗这才交出玉玺,却迟迟不肯还政;杨慎曲为协调,终于让太上皇交出了部分权力。

此时杨慎已经八十一岁,拉着皇帝说起平生见闻,语重心长:“不要走回头路,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已经回不去了”,这才溘然长逝。

当年杨慎从北京出发,经马六甲到达仁和省;回程时却走了另外一条路,这也是这些年来建极以西各省官员回京普遍走的路:往西前往景泰,过了景泰河,有个叫明德的县城,原先叫做瓜德尔。建极末年以来,有不少商人从汉昌跋涉山水到达这里,这是当年元朝人曾经走过的路,比走海路更为便捷。

沐琮去世后,这里的盗匪一度相当猖獗。弘治十二年沐飞承袭公爵,两年后回景德府,就沿着这条路西行。次年,十七岁的沐飞带兵扫清道路,确保商路畅通;又在这里设立了明德港,由此富庶起来。

从天津港出发,经马六甲赴任;再由此路回京,帝国大好山河、各地民俗风情,自可一览无余。

对于杨慎来说,走这条道,除了拜会沐飞,还有一个不能不见的人。

一路商旅不绝,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来到了汉昌省的大中府,然后一路往东,在迪化城外的长亭,汉昌左布政使田去疾正带人等着他。两人举酒共酌、携手同游,驾鹰驱狗、骑马射猎,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徘徊半个多月,这才踏上归程。

载垕原就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父亲余威尚在,哪敢轻易改弦易辙。于是既不锐意革新,也懒得作为,只是“体父皇之心为心,本父皇之治为治”,凡事按着父亲和祖宗的意思来,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崇德十年,武宗驾崩,年七十;两年后,穆宗载垕去世,年三十六岁,皇后李氏早亡,嫡子翊釴亦夭折,于是传位给十三岁的庶长子翊铎,是为成宗,改年号承德,前后二十七年。

这时候北方越来越冷、越来越旱,南方虽然水灾不断,但也能生产粮食,要想放弃南方,更不可能了!朝廷还指着蒸汽轮船能多运点粮食回来;对了,这么多百姓没事干也不是事,要不修铁路吧,反正国库有钱,不要着急,一条条修!不要担心,朝廷给工钱不拉壮丁!你们工部户部是不是也可以,两便,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