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06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当时的海盗主要在马六甲以西,过了马六甲,就不许战船火炮进来,但这也只是规矩上的,毕竟海洋太大,朝廷管不过来,商人们夹带不是新鲜事,再不济还可以从爪哇那边绕道,还有号称要去美洲从朝廷那里骗了火炮结果到处抢劫的,吕宋等地民间作坊的火炮生意也好的吓人。朝廷只允许几家官办的工厂售卖,但是赚钱的买卖砍头都有人往上冲,何况天高皇帝远,即便朝廷抓住了私铸火炮的,也不过把带头老板砍头,其他的工匠反而收到朝廷的工厂去,甚至有几个民间工匠造的好被抓后不但没问罪,反而一路做官到科学院的;在大海上,就算遇到巡航的船只,也不可能登船检查到底是不是官方生产的,或者有没有违规装配火器,惹急了,便是官兵,一炮轰沉了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弘治末年,景国公沐飞亲自指挥在景泰洋靖海,将近海的海盗扫荡一空;随后几省相继出兵剿灭海盗,但海盗还是在海上到处流窜。尤其绍治初年,甚至把一个巡检使的战船给轰了。

显宗大怒,命建极殿大学士王守仁、兵部尚书湛若水主持剿灭海盗,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靖海行动,北到鲸海,南到吕宋,东到琉球,西到景泰,统一行动;甚至荣王都吃了挂落,被查出私铸大口径火炮。皇帝让湛若水把他提溜到北京喝茶——毕竟是小宗之长,倒是没有把他扔进诏狱。据说荣亲王交了几百万银子才脱身;从那以后,海上才终于消停些了。

也就是在沐飞的主持下,商贾进入景泰洋以后,凡是在海上碰到,就向天鸣炮,当时朝廷卖给商贾的火炮一次可以装弹3枚,因此鸣炮3响,以示没有敌意;当然如果3响之后还在放炮,就要当成敌人了。

这种习惯后来被广泛采用,所以至今虽然装弹更多,但还是鸣炮3响。

当然,还有其他的规矩,比如出海后遇到各国商人,但咱们天朝上国,自然和蛮夷不一样,因此自打孝宗年间,就有商人在“明”字旗外加了日月旗帜,这甚至得到显宗皇帝的同意,规定旗帜必须红色为底,黄色绣图,如今朝廷在海外的宣慰司衙门也用这旗帜。

老胡用的颇为不平的语气跟他说:“如今海上的船上,谁不插一面日月旗?谁见了日月旗不怕?这就是咱们走南闯北的底气!可恨那些大胡子红眼睛蛮夷看了,也跟着插,呸,他们也配!”

翊锥百感交集,突然想起来,万历三十一年西夷在吕宋屠杀华人,如今在吕宋的西夷不算少,可照着华人如今这股子气,不但在南洋横着走,甚至非洲东西海岸也到处是宣慰使。就算武德充沛的奥斯曼帝国,也敢硬扛几十年,别的地,华人不去找别人麻烦就不错了,屠华?恐怕先把自个儿折进去了。

可那时候,谁知道这些背井离乡的商贾,居然有这样的本事呢。

一边听老胡颇为自得的说起当年衣锦还乡的场景,那风光、那荣耀,一辈子都不能忘:“小老儿是五年前回京朝觐的,之后就把远海的事交给小儿了。”

听他说,他家自从爷爷跟着出海,一直念念不忘回乡,可惜爷爷到老也没自立门户,含恨而终;到他父亲这一代才买了船自己跑码头,可惜也没攒多少钱;直到自己辛苦跑了一辈子,这才去北京朝觐:“这册封正三品的宣慰使不过一万银子,是小头;父母祖父母三代的推恩,还有妻妾的册封、儿子的册封,这都是钱,加起来总得五万银子;先在礼部培训礼仪,怎么磕头,怎么说话、怎么吃喝,见了皇帝公卿和家乡父母官、族中父老都不一样,这少说一个月,多的一年半载也是有的,少说得五百银子;然后是去礼部裁衣服,从头到脚,衣服鞋袜裤腰带,那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只有自己和老婆儿子还好,三千银子也就搞定了;如果父母祖父母还在,每个人摊下来一千;然后从北京到家乡的路费。三品的仪仗,那得是前呼后拥,什么锣鼓、响铃之类的,都不用说了,百十两银子的事;但这么多人,从北京到广东老家,一路吃住,一万也不算多。回到家乡,要认祖归宗,要开祠祭祖,也得说银子,老一辈的要孝敬,小一辈的要打发,你还得宴请宾朋吧?也是钱;祖宗的坟茔要修缮、自家的房子也要修缮、祠堂也得出点钱;都三品了,家乡的海塘、桥梁、道路、寺庙,也该出点银子修修了;如果还有闲钱,买点田地作为族产接济同宗;办个义学,栽培一下宗族子弟。这么一算,至少十万银子,就没了。”

“这还不算,进了马六甲,什么战船、火炮都得寄存,这是一笔钱;如果没有别的船只,要么买、要么租,都得说钱;回到北京,兵部的老爷们跟你说最近有新的火炮,新的战船,要不要?那可都是好东西,跑外海用得着,这一哆嗦,十万银子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