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3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钱皇后抱着太上皇,放声大哭。

汪舜华拿着帕子在旁边擦眼泪,自太上皇北狩,皇后日夜悬心,每天在坤宁宫后院跪地焚香祝祷,祈求神灵保佑您早日回来,累了就地而卧,以致残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

太上皇看她说话,愣了一下,想起来这女人曾经阻拦过自己出兵的;他没心思细想,因为汪舜华的话实在太劲爆。

太上皇大惊失色,使劲的搂住钱皇后,梓童,你这是何苦!

钱皇后抱着太上皇,只要太上皇能够平安回来,妾死何足惜!

太上皇泪如雨下,梓童,真是苦了你了。

两口子还在抱头痛哭,后面周贵妃、万恭妃、王惠妃等人依次带着孩子前来行礼,太上皇免不了又是一番痛哭流涕;总算想起来临走的时候这几个女人还没有份位,儿女也没有封号,转头看着景帝,贤弟,劳你费心了。

景帝挤出一个笑,应该的。

第57章 太上回朝(二)

当下出来,到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

这样的大场合,按说女眷是没有资格的,礼部也提出过,请汪皇后在坤宁宫赐宴命妇,但是景帝坚持。

不知怎么的,有关太上皇的事,总觉得她在自己身边,才放心。

汪舜华其实并不想参加。这个团圆佳节,如今留给她的只有刻骨的伤痛;但是景帝坚持,她也不会不识抬举,何况,为了这一天,她已经等待了太久。

不要说什么君臣大义,也不要扯什么骨肉亲情,甚至不要说什么是非善恶。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穿越到明朝这么些年,汪舜华第一次走出了后宫,来到朝堂,见到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的明朝紫禁城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在这个时候还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名字不同,作用大体相近:

奉天殿用来举行各种重大典礼,诸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当然,清朝曾经一度在这里举行殿试和传胪。

华盖殿是皇帝去奉天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于前一日在此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会在此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要到此阅读拟好的奏折;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谨身殿是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所在,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用的更多,每年除夕、正月十五,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当然,汪舜华首先想到的其实是,这三大殿真的太大了,尤其奉天殿,比后代她所见到的,大出近三分之一!

当年参观故宫,步入太和门向北望去,看到太和殿时,就会有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硕大的台基上,承托着一个体量很小的殿宇,尤其是走到台基跟前,甚至连大殿的门窗都看不到。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三大殿曾经几次毁于火灾,最后重建时,已经找不到最初规模所需的巨型木料了,所以只能大幅缩减规模。

如今的三大殿是正统初年重建,因为当时损毁的规模不算严重,结存的物料也很充足,虽然比不上永乐年间的规模,但还是相当壮观。尤其奉天殿由纯楠木建造,广三十丈,深十五丈,折合后代的尺寸,面阔为18米,进深23米;而后代所能看见的,面阔仅为22米,进深为33米,确实不能相比。

在这样的庞然大物前,很容易让人产生沧海一粟的感觉,进而生出对皇权的敬畏和膜拜,然而,汪舜华用余光瞟了一眼正和孙太后说说笑笑的太上皇,握紧了拳头。

因为景帝的要求,今天礼部特意制定了仪注。女眷没有躲在珠帘后面,而是大大方方的坐出来;群臣面对两宫太后、太上皇、钱皇后、皇帝、汪皇后、皇太子依次行礼,起起伏伏的,期间还夹杂着各种赞歌,实在热闹。饶是汪舜华,看着眼前济济衣冠拜冕旒的场景,也不能不生出异样的感受。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泱泱中华,不应该经受那样的劫难之后才能浴火重生;苍苍蒸民,不应该剃发易服肝脑涂地才能铸就血肉长城;济济衣冠,不应该成为兄弟相争的炮灰。

群臣行完礼,时间还早,自然是要找话说的。

汪舜华打住思绪,转头打量着殿中陈设,毕竟这种地方不是随便能来的。除了文武官员,最吸引她的就是皇家演奏乐队,一堆认识不认识的乐器,确实比往常影视剧里看到的震撼,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组金光灿灿的编钟,知道那是太宗皇帝铸造的鎏金铜编钟。记得当年到天坛参观的时候,连复制品都看不到,只是听说这组编钟一共12枚,后来被八国联军掠走。其中一枚陈放在印度,后来交还中国,只展出了一个月,因为措施不够,不再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