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8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景帝闻报大怒,将阮浪、王瑶下诏狱,令卢忠出证。卢忠大惧,佯狂以期免罪。内阁大学士商辂与中官王诚对景帝说:卢忠有疯病,其言不足信。不宜听信妄言而伤大伦。

景帝回宫和汪舜华商量,汪舜华愣了一下,想起来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个金刀案,主要是书里提到过,还破坏绿化啥的,不过现在太上皇是秋后的蚂蚱,没必要大动干戈,反而引人瞩目,于是她劝景帝息事宁人就行,别让外人议论;当然,还是要适当敲打太上皇的。

景帝很以为是,于是带着文武群臣,拿着这刀跑到太上皇面前,说太上皇想要杀我,就此请杀,我绝不埋怨。

陈循、高谷等人连忙拉着景帝;景帝一边流泪一边说,自己当初是赶鸭子上架,这几年来战战兢兢,绝无私心,如果太上皇认为我做的不好,要想杀我复位,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太上皇自然是莫名其妙,商辂等人就站出来,大致的说了一下,太上皇毕竟当了这么些年的皇帝,有什么不明白的,马上说没有这回事,只是见阮浪服侍很周到,特意赏给他的。

王文马上出来弹劾,阮浪把太上皇赏的东西随意转赠给别人,犯了大不敬之罪,该杀;卢忠等诬告太上皇,同样重罪。

景帝下旨,将这几个人拿下问罪。

只是不用景帝开口,太上皇和南宫上下都看出来了,金英和兴安就劝太上皇,圣上对您结交群臣不放心,还是免了百官的朝贺吧,免得再生事端。

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太上皇很明白这个道理,孙继宗被流放,孙家气势大不如前;满殿忠臣有了新主,人家不会认你这个过气的太上皇。因此对景帝说,现在你已经是皇帝了,我无欲无求,这里环境也不错,只想在此闲读诗书,了此残生。以后,那些大臣就不要让他们来了。

景帝肯定是不相信的,大家都不会相信,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眼前只能如此,于是景帝称颂了兄长的贤德,表示要以天下奉一人,群臣磕头,各自散了。

就这样切断了太上皇与群臣的联系,景帝很是高兴,接着就去安排赈济徐兖、两畿水灾,招抚南畿、河南、山东流民、考察官吏等事。

九月初,南京军匠余丁华敏、山西都司令史贾斌先后上书甚至编撰书籍言宦官之害,景帝没有采纳。他痛恨宦官专权乱国是真的,然而做了将近三年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已经日渐成熟,自然知道他需要宦官这个集体,尤其实在面对他哥的时候,宦官甚至比文官更可靠。

只是相继传来消息,都不是好消息:南京地震,两淮大水,黄河决堤,没办法,让都御史王文巡视安辑;随后赈济两畿、山东、山西、福建、广西、江西、辽东被灾州县;开处州银场。接着又传来福建农民造反的消息。

大有大的难处。

第77章 光明学校

好在,好消息总还是有的。

冬月初一日,帝后再次出宫,这次去了城东黄华坊方家园胡同。

这里曾是方姓人家的菜园,称为方家园;只是世事变迁,逐渐寥落。

去年初皇后看中了这里,用三千两银子买下这一大片区域,进行了改造,将原来曲折的道路取直,在这里兴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学校,专门收养在土木堡和京城保卫战中牺牲的未满十六岁的烈士遗孤。

景帝亲自赐名光明书院,并题写了校名。

毫无疑问,提议出自汪舜华。

在两场战役中牺牲的人员很多,即便一家只送一人进学,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明朝读书人的总数才多少?因此,普通兵士的孩子注定无缘,只有中低级将官的孩子能够入选,朝廷还先派人进行了初步的考核,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性格聪明,确实有培养的价值。

这样下来,总共有差不多2万人入围,这是目前能做的极限。国子监极盛时,还不到这个数。

当然,禁军后人优于边将后人,轮宿京城跟随出征牺牲的子弟就真的很少了。

这年代,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即便如此,这也实在是一件大事。去年初安排完后宫的事,汪舜华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这里,和景帝商量学生的范围、教师的配备、经费的拨付,和阮安等商量校舍的选址、建设。

景帝感其辛劳,劝她不要太辛苦,汪舜华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只要万众归心,朝廷得人,我这点辛苦,又算什么?

景帝搂紧了妻子。

但礼部上书胡濙提出来:这样的大事,由皇后操办,不合适。

大家都看出来,皇帝是想延揽人心,但毕竟改元初就提了出来,不是临时起意;而且怎么说也是好事,那就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