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19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群臣也是群情激愤,但是现在国家伤了元气,不能强行北伐,怎么办?

除了打发使者回去,还要下旨给于谦等人:比闻瓦剌也先擅易名号,又其所遣朝贡使臣,有从大同来者,有从宣府甘肃来者,此其奸计,必有所在京师备御,不可不严。尔等其以所选军马,尽心训练,以俟调遣,或别有长策,悉听尔等便宜处置,必出万全,无堕贼计;并敕宣府、大同、辽东、蓟州、永平、山海、延绥、甘宁、独石等处总兵镇守官,一体戒严边备。

没两天,山西道监察御史张鹏上书言四事,其中有云:怀利事君,人臣所戒。比每遇圣节,或进羊马锦绮,交错殿廷。自非贪贿,安有余财充进奉?且陛下富有四海,岂借是足国哉?宜一切停罢,塞谄谀奔竞之途。景帝认为说的不错,夸了几句,下令实行。

山东被灾地区需要救济,税粮需要减免;有功的边军需要赏赐。

十二月十九日,景帝下诏,决定从蒙古之习俗,称也先为瓦剌可汗。

汪舜华则在钱皇后派人送来的册封妃嫔的文书上用印,同时又把适龄的宫女捋了捋。

没有人知道,景泰四年,公元1283年,其实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一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结束;法国收复除加莱以外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

第82章 流年(景泰五年,1454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景泰五年。

春节都是一如既往的安排好了各种活动。景帝给汪皇后赐了福,出来勋贵、重臣、太监都恳求皇帝赐福,景帝很是高兴的答应了;从去年开始,宫里都流行贴福字,而且倒着贴,今年尤其如此,甚至已经传到了民间,就盼着福到了。

景帝用嘉赏的语气和汪舜华谈起了这件事,汪舜华抿嘴一笑:没想到当天的一句话,把慈禧时代才有的风俗提前了三百年。不过这样也好,景帝确实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来消除太上皇的影响。

太上皇和景帝一起到奉先殿祭拜后,晋谒两宫太后,到奉天殿接受朝贺,只是大家都看得出来,景帝不高兴,太上皇同样高兴不到哪里去。

朝贺完了皇帝、太上皇,还要朝贺皇太子,不管怎么样,流程还是要走的。

刚刚接到平乡伯陈辅的讣告,又接到巡按山西监察御史何琛的奏疏:黄河自龙门至芮城,清同一色。

按说这是大大的吉兆,百官也都认为这是皇上至德所感,万万年太平之兆也,廷臣欲行贺礼。

然而景帝这回并不像去年那样兴高采烈,只是淡然的放下奏疏,说:此乃偶然,不必贺。

南宫那边还蹲着一位呢,这时候就别贴金了,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到南郊大祀了天地,举行了庆成礼,景帝也就稍微松了口气,批阅了奏疏,就到坤宁宫看老婆孩子,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这也是他每天最享受的时光。见泽当然是奶娘抱着,不过永安公主长乐已经五周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纪,永宁公主长春也快三岁,跟在沐琮后面跑来跑去的,欢声笑语的,看的景帝也是乐呵呵的。

他从小不见天日,整日面对的除了愁眉苦脸的母亲,就是对他敬而远之的下人,如今,有了老婆孩子,其乐融融。

这才是家。

汪舜华听着他嘴里喊着鹿奴,还拉长了音调,扯扯嘴角,总有种走错片场的错觉;回头想起,景帝也是跟自己学的,有点遗憾没有手机把这场景录下来,否则景泰皇帝绝对可以给奶粉代言。

汪舜华偶尔会提醒他,圣上子息单薄,还是应该雨露均沾,以便开枝散叶。

说这话的时候,她觉得嘴角有点酸涩。

景帝毕竟是皇帝,再怎么钟情于她,也不可能独宠她一人。尤其这几年她频频怀孕,实在没必要考验人性。独孤皇后那么厉害,压抑的久了,隋文帝还是背着她干事;与其这样,不如把贤妻的姿态做足了。也算是给自己一点体面。

去年新人入宫后,太上皇那里挑了些人去,她把余下的又拢了拢,找了年龄在十七岁以上、身体不错的,家里也没什么根基,出宫未必有好去处的,列了明细,准备推荐给景帝。

只是前朝实在太忙,景帝没有心情,暂时做罢了。

汪舜华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网上骂的皮条客,她只知道,现在多个孩子,确切的说,多个儿子,她和景帝的未来,就多个保险。

毕竟,现在家里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不仅是要继承,如果不能继承,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就是这么现实。

她有点可惜,去年最出色的一个,姓唐,抟雪作肤、镂月为骨,山眉水眼、皓齿明眸,真当得起国色天香四字。她当时甚至羡慕得有点嫉妒。只是没想到那姑娘一眼就被太上皇看中了——他闲的没事,自然有时间来挑选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