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4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下面不说话了。

既然直接刚不过,那就换个办法。

奏疏雪花一样飞进坤宁宫。

汪舜华闭了眼睛,吩咐王勤:“把时间急迫的军情、救灾等事项挑出来,余下的,慢慢再议。”

包括皇帝的年号。

不服气也没关系,所有朝廷的诏令,都要有皇帝披红和玉玺;你们洋洋万言,说的天花乱坠,被扔到角落里,也只能发霉。

十七块玉玺摆在这里。

“是经过司礼监转手,再交给太后朱笔御批;还是太后垂帘听政,大家商量一下吧。”

王勤淡淡的扫了一眼下面的群臣。

事情就僵在这里。

颁布了对前段时间在大同、宣府等地抗击瓦剌入侵的朱谦等将士的封赏,放下笔,想了很久,汪舜华又提起笔写了一句诗,派王勤亲自送给于谦。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如今内忧外患,正当卧薪尝胆,我怎敢自图清闲,弃国家危亡于不顾?

于谦展开纸笺,猛地站起身来,看着上面的诗句很久,反复踱步,终究折上了诗稿,闭上了眼睛。

如今,汪舜华终于堂而皇之的乘坐凤辇来到前朝。

从坤宁宫到奉天殿,不过一刻钟的路程,但对于汪舜华来说,实在漫长。

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前方的路,并不平坦。

停轿打量着这里,记得上次来奉天殿,是七年前,迎接太上皇回朝的酒宴。

大朝贺济济衣冠,又让汪舜华恍惚间仿佛回到七年前。

如今近在咫尺,隔着珠帘,细细的打量这些重臣。

其实之前在办理世宗后事的时候见过,只是当时吵得昏头涨脑,实在没注意;她久在后宫,即便批阅几个月奏疏,能记住人名,也对不上号,现在就仔仔细细的把这些人都看了一遍。

如今内阁有六个人:于谦、陈循、高谷、王文、萧镃、商辂。此前,世宗托孤的时候都见过,也介绍了他们的情况。

于谦就不说了,这几个月老了很多。其实他今年才满六十,还是虚岁。

次辅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是的,没看错,兼了两个大学士,后面那个是因为之前修成《寰宇通志》加的。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好在精神不错;历史上英宗复辟,他被打了一百板子流放铁岭,五年后才平凡反昭雪,回到家乡,可见他的身体和才气一样杠杠的。

少保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高谷,也已经六十六岁。他字世用,江苏东台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史上,在英宗复位以后还能全身而退,是景泰重臣中难得善终的,当然被警告好好呆着别乱说乱动是免不了的。他历事五朝,回乡后,仍住的是低檐小室,无异民居。

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性格高调,刻薄固执,其实只比高谷小两岁,今年六十四了。当然历史上,他在英宗复位之初,就直接从朝班里拉出来,和于谦一起斩首示众了。

太子少师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萧镃和王文同庚。他字孟勤,江西泰和县人。宣德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历史上景帝不豫,诸臣议复太子入东宫。李贤私下问起此事,萧鎡回答:“既退,不可再也。”夺门之变后,削籍,天顺八年去世。成化年间,复官赐祭。

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最年轻,今年才四十四岁,兼之相貌英俊,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味道。

六部方面,吏部尚书王直,德高望重,年龄也很不小,七十八岁了,精神也还好。

户部尚书张凤,今年六十二,宣德二年进士。他的父亲张益,官给事中。永乐八年从太宗朱棣北征,临阵战死。张凤谦谨善执法,号称板张。当时四方战事平息,但灾荒严重,景帝屡次下诏宽恤。张凤说:“建国初期天下田地821万余顷,现在耕地数量已经减半,加上因水旱之灾而停征租税,国家开支到哪儿去支给?京畿以及河南、山东没有税额的田地,甲方一开垦,乙方即揭发他漏税。请批准轻额征税,这样不仅可以永绝争端,而且还可以稍助军国之用。”给事中成章等弹劾张凤擅自更改祖制,景帝说:“建国初期定都江南,输运粮食容易。现在定都极北之地,难道还能守常制吗?”四方报告灾荒的,张凤请令御史调查核实。议论的人因此而非难他。

礼部尚书胡濙,当之无愧的政坛常青树。他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建文二年进士。曾奉太宗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他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被比作文彦博,是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从宣德元年至今,他已在礼部尚书任上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师。汪舜华认得他,因为实在太显眼了;而且当年册封皇后,他是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