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5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外戚都不能例外,其他的勋贵大臣宦官自然也要照例执行。当然勋贵大臣先放在一边,毕竟还要依靠他们,先把中官子弟清理一下。当然还是要强调,以后恩荫锦衣卫,也必须通过考试才行。

另外,一些特殊人才被授锦衣卫官职的,比如宫廷画家。宣宗以恢复两宋画院盛况为目标,除永乐时入的供奉的画家继续留任外,还从江浙一带广泛征召民间高手,一时名家云集。一般都授锦衣卫武官名衔,领薪俸而不司军职,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级别,相当高。现在都要革除,画师们经过考核后,留者授仁智殿待诏,限定人数、俸禄有差,仍由户部支给。

此外,禁军也是要清理的。那些老弱病残、操练不认真、作风不端正的都要清理出去——这个由于谦去办。

工部江渊那里还好,只是说一些没必要的工程主要是庙宇、寺观等就不必建设了;宗室的府邸坟墓以及勋贵重臣的赐葬这些要做,但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水利设施上面。

走出便殿,大家都松了口气,觉得外头的天真蓝,甚至连冷风都很可爱了。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汪太后这是要继承丈夫遗志,励精图治啊。

只是,哪那么容易啊!

第110章 三民问题

谈心谈话还在进行,又派宁阳侯陈懋前去太庙,不久琉球遣使来朝,赐宴。

随后免山东被灾处柴炭,同时接到巡抚直隶左佥都御史王俭的奏疏:“徐州民缺食者四万有奇,臣已发廪,并劝令富室出米麦二万六百余石,陆续赈济。”

很好,升南京右副都御史。

接着得到庆王秩煃的奏疏,说府中军校余丁因榜例多,跑到太监总兵处投充报效,想同老母与妻子到北京哀诉。

这叫什么事!

当即回复:“以此小事搅扰朝廷,甚乖藩辅之义。今后务存大体,毋蹈前失所奏之事。已令该部处置,不许轾率来京。”

现在皇帝的龙椅还没有坐稳,都给我老实呆着!

马上就要大祀,命于谦代为行礼。

谈心谈话结束,她对朝廷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心中的信念也愈发坚定,还有两年可以准备,但是她不能一个人作战。

看着时辰还早,宣于谦和阁臣进来商量要事。

汪舜华听政以后,都是在文华殿处理日常奏疏、召见臣工。

文华殿主殿为面阔8间、进深3间的文华殿;后殿是主敬殿,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此外还有东西配殿本仁殿、集义殿。

汪舜华想过,以后皇帝开经筵,就让他在主敬殿读书。

行了礼,像往常一样吩咐赐坐;这才开口:“这些天,你们跟着我听了各衙门的情况汇报,有什么感受?”

于谦老实回禀:“内忧外患,世事多艰。”

汪舜华点头:“说得好,内忧外患。——天灾频繁,腐败横行,武备不脩,祀典有缺,人才断代,财政困难,我想要开一代盛世,任重道远。卿等有何高见?”

陈循马上奏道:“太后有开创盛世之心,诚为国家之幸。臣以为,只要虚心委任儒臣,广求天下人才,求民疾、察吏治,崇节俭、勤经筵,刑必务归乎有罪、赏不滥及于无功,练兵选将、无忘社稷之忧,亲贤远奸、必复祖宗之治,自然天意可回,灾异可弭,人心可安。”

高谷等纷纷开口。

汪舜华笑:“你们说的都不错,不过忘了一点: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意是什么,不过就是世道人心。”

叽里呱啦了一大通,归结起来,还是委任内阁,太后您自己回宫呆着去。

她连于谦都不能全权托付,何况别人?

汪舜华道:“自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朝廷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不过三件事:一是民族,二是民生,三是民心。”

众人面面相觑。

口号必须喊,而且要喊得响亮,否则不能振聋发聩,人家记不住;但是不能过多过滥过快,这年头渠道有限,不可能填鸭式洗脑。

三民问题显然是借鉴某党的主义。

这年头主义不能说,问题还是可以谈的,当然谈论民权还是太早了,但是民心是要谈的,省得你们整天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再往前,没办法谈。

没有谈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能背叛自己的阶级,至少现在不能。

大明是大海大洋,有抵御风暴的力量;但换句话说,就是传统势力非常极其特别强大。他们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也有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然而在当下,却不能说是错的。以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和大江大洋搏斗,最后只能是葬身大海,尸骨无存;是因势利导百川归海,让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