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6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现在就仍用集贤院的名称,当然,衙门和官舍什么的只有新建,不过这种书院级别很高,规模不会太大,学生顶天了也就三百多号,真要是君臣一起学习,肯定是要进宫,到文华殿或者什么地方;因此,要不了多大的地方;只是要靠近各衙门,长安街上的台基厂能用。这地方原来是太宗营建北京时加工宫殿基座的地方,后来紫禁城建造完成,工厂没有了,用来堆积新柴芦苇;这是相当大的一片地方,绝对够用。

然后说职数和级别。唐朝是十八个,不过那时候级别不高;宋朝的名目很多,学士、直学士、判院等官员及下属,名目就有差不多20种,约100多人,以宰相任学士,称知院事,另设副知院事。

不过现在这里肯定不用,只是顾问和上课,不管藏书修书的事。

那么,本来准备按翰林院的例,设大学士一人,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各两人,不过这不是伺候皇帝太子读书的,侍讲侍读什么的都用不着。那就大学士两人,学士十人;武官能来上课的,基本上都已经跻身爵位,不必用特别的名称。

当然,编制不一定要占满。

这些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负责上课可以,但是平时如果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肯定不能叨扰,那就设知院一人、同知院两人,负责课程安排、学员管理、教师延请之类的,下面设还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之类的,人员并不多。

既然是德高望重的老臣,肯定级别不能低,建议定为正二品。

汪舜华想了想,能够到这里来挂职的,基本都是一品大员,没必要再降低一下;那就直接定为正一品,算是保留或者稍提一下待遇。

只是注意:集贤院十二位学士都必须是退居二线的,当然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但是不再兼职,支持不包办,顾问不揽权,放手不旁观。

知院之类的就无所谓,知院五品,同知院正六品,博士等官正七品以下有差。

事情定了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

王直、胡濙等人的辞职申请还是没能批准,主要是刚说了这件事就批准,好像在这里等着人家似的;属官让吏部先考察着,择日推荐。

第112章 科学院(上)

如果说集贤院的设立还算顺利,那么另一个新设立机构则遭遇了空前的阻力——科学院。

这件事在汪舜华心里酝酿了很久,从她当上皇后甚至知道自己是预备役皇后那天就开始盘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将带来怎样的变革,汪舜华有真切的感受。

她希望国家将来能成为什么样,她也太清楚了。

但是现在是儒家当道,不仅鄙视劳动,对这些技术也是嗤之以鼻,闹得不好甚至会冠以奇技淫巧的帽子。

但这件事不能不做,甚至汪舜华心慌到不想过夜。

那一百多年的历史实在太过屈辱惨烈,那条道路太过曲折,艰辛她无数次从梦魇中惊醒,忍不住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甚至连景帝也被惊醒了,搂着她说没事,只是做噩梦了。

再世为人,她以为可以忘记,原来没有。

饮冰十年,热血未凉。

她痛苦自己知道这些,否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

但她更庆幸自己知道这些,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改变。

也必须改变。

不变的,她还是自己。

汪舜华闭着眼睛:“我梦见了当初土木之变后在太上皇的带路下,边将无可奈何献城,瓦剌大军长驱直入,直到北京城下,重兵围城。外头硝烟弥漫,人声鼎沸,听到有人说城破了,皇帝拿着剑出去迎敌;我就带着女儿找啊找啊,找到万岁山上一棵歪脖子树。”

景帝笑出来:“没事了,都过去了。”

他低头看着汪舜华:“原来你也会害怕,我以为你永远都很镇定。”

汪舜华知道自己说的不是实话,但也不是假话:“我怎么不怕,只是不能害怕。我们怕了,下面就乱了,敌人就高兴了。”

景帝胡乱的亲了亲她:“你说的很是。”

他抱紧了汪舜华:“梓童,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和孩子再受这样的煎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会好起来,但离汪舜华心目中的好起来,差距的太远。

如果不是刚接手朝政有一大摊子事情,加上不能步子太大引人瞩目,汪舜华办完先帝后事就准备把这件事提出来。

不出意外,招来一片反对声。

——什么是科学院?

汪舜华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这机构太高大上了,上辈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在她的概念中,这个机构是要负责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科研项目的评审,以及重大项目的牵头实施;也就是既要引领方向,也要具体组织实施。所以级别不能太低,否则起不到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