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7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只是要办学校,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软件还好,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就用武经七书,教师就去军队的读书人里找,这个不容易,但是读书人很多,只要教这帮大老粗认字,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就成,别指望他们能传授什么经验——这是从军队专门挑选出的老将的事,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不是;然后就是硬件,首先学校你要有,集贤院不行,那就另外再建,最好不要放在北京内城,因为毕竟要射箭、要打炮,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而且容易惊动左右邻居;至于其他的弓马剑戟之类的就是小问题了。

汪舜华点头,让于谦派人去找地方。内城放不下,城外现在除了几个城门口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属于未开发的,地方有的是。

于谦很快回禀,就在德胜门外不远,很大的一片地,是国子监的五倍!

汪舜华没说什么,外城嘛,土地多的是,何况城北一直开发的不好,主要是紫禁城的北门一般人不能出入,大家都不想绕远;而且武学这种地方,小了还真不行,于是让工部准备动手。

而对于汪舜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虽然后代常有泥腿子干掉了高帅富的传说,但曾经去过几个圣地公费旅游的汪顺华知道,那不过是影视剧的说法而已。镰刀锤子之所以能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取得胜利,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大势、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和全党全军上下重视学习有关——在苏区时期,就能让妇女参加识字学习;在长征路上,在前面战士的背上挂上布条学习;在延安窑洞里,能挂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照片,这样重视素质建设的队伍,不打胜仗才叫天理不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得出的结论;正好对应民生、民族、民心问题。

当然,身为封建社会的大头子,要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也不能一样。

不是暴风骤雨的摧枯拉朽,而是必须坚持行稳致远,稳步推进,稳定压倒一切。

——统一战线,归根到底是走群众路线,再进一步就是经济建设,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发展;抑制土地兼并,适当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严格工商税征收,确保国家财政健康运行;放松工商业发展限制,施行对外开放,扩大国家财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由此改善民生,巩固朝廷统治基础;

——武装斗争,加强军队建设,牢牢掌握军队绝对控制权,为改革保驾护航;以提升作战力为核心,加强军人素质和军备建设,开疆拓土,为国家和民族拓展生存空间;

——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建设,鲜明用人导向,澄清吏治,加强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观念,凝聚民心,开启民智,激发民力。

——这些还只是行军方向,具体路线怎么走,怎么做,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在讲究敬天法祖的年代,改革就意味着离经叛道;更何况,大面积的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群体,如何争取到朝廷和士绅阶层的支持,更要慢慢琢磨。

已经和于谦商定了对北方的基调,但军队建设的大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武举和军校只是最基本的,这些可以选拔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级军官,但是一个军队要打胜仗,不能寄望于一两个天才将领降龙伏虎,而要寄望于全军上下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士气上的众志成城,也包括能力上的和作风上的。

因此,汪舜华提出:一是要反腐,那些不能打仗、作风懒散腐化甚至喝兵血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队伍;二是要严格袭职,以后所有世袭武官,必须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袭职,正式上任之前,先去边境打磨半年,看看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三是加强操练,那些年迈体弱、后继无人的老兵,转为民户;从社会上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招募新的军士——好歹能吃上饭,还是有人来的;四是加强军备建设,要配发武器,同时选择能工巧匠和天赋出众的研究制造新式武器。

这些都算常规操作。只是第四项需要用钱,现在朝廷财政困难,只有先说说。

第117章 军事改革(下)

接下来,于谦就真的被震惊了——汪舜华提出要让全军上下学习。

于谦觉得汪太后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只能耐着性子告诉她:“读书识字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老百姓一百个里能有一个识字的就不错了;军队里都是大老粗,能识字的,除了进士出身跑去指挥的,就是太监监军,其他包括高级将领,基本都是文盲。而且现在财政紧张,要想拨出款项教军人识字,就算百官答应,国库也是不肯的。再说,即便这些人识字,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