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7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静静地听他说完了,这才笑道:“先生说的,我都知道,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

她望着景帝留下的佩剑,目光空灵:“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

于谦还想说服她:“有军校和武学,应该就能选育出一大批人杰。”

汪舜华摇头:“我相信世上有天才,但更相信,后天的培养能够造就人才。即便是天才,如果没有人发掘他培养他,也不可能一展所长。如果卫青霍去病没有被汉武帝赏识培养,会出人头地吗?不会;如果汉武帝没有卫霍,又是否能够建立那样的功业呢?未必。所以,君臣是互相成就的。但是你不能指望随便在哪里看中一个着力培养,就认为他可以成长为卫霍——汉武帝后来看上的李广利,能比吗?把视野放宽一点,范围更广一点,就算概率低一些,总数总该多一些。”

于谦明白她的意思,还是很迟疑:“现在国家财政真的困难,要想让全军上下都识字,太难了,难如登天。”

汪舜华道:“我只是说让大家都能识字,并不是让三军将士都成为学富五车的学究,那不现实,也没必要。我希望军队读书识字,是让他们都能明白保家卫国的道理,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能够知道朝廷有什么样的政策,这样将领就不敢欺压他们;能够知道前任总结出来的军事要点,避免走弯路;能够总结和记录自己在战场上获得的经验,以后让自己和战友遇到一样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处置。——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困难,汉字那么多,常用字也就3000左右,每天认一个字,十年下来,能够读懂看懂朝廷的邸报或者是各种张贴在军营的各种布告,也就差不多了。”

于谦稍微舒了口气,这样一说,似乎也没那么艰难。但是到底不安,该怎么学?

大批量的印书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在军队里毕竟有识字的人——如果说教太监读书是宣宗的锅,那么文官带兵就是仁宗皇帝开的例。

他派文官参赞军务,同时推出了御史清军制,并在全国设立宦官镇守制度。

可以说,成型于仁宗、宣宗的一军三帅制度,使得职业军人和武将的权力、地位一步步受到制约,身为职业军人的军队指挥官,到最后连战场上独立的军事指挥权都没了。

汪舜华并不打算撤回文官和太监,因为她也害怕武将坐大,接下来就是藩镇割据,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必须保证,战前要一起参谋议事,毕竟人多力量大;冲锋号一响,必须听武将指挥;参赞军务的文官们去干政委的活,做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顺便负责后勤保障;监督什么的交给宦官。以后打杀敌报告,必须宦官和武将署名;巡按御史找时间调回来,随机派遣,不能任由其落地生根。

此外地方上也一样,巡抚就是要巡起来,动起来,定在那里是按察使的事情。

当然这些都要一步步的来,否则步子太大肯定要悲剧。

因此,识字现在禁军中进行,这些也是军队的精英,他们如果学不会,恐怕还真要另想办法。

但眼前的问题还得解决,其实此前安远侯柳溥也曾经前往征讨。他没有将略,过于宽弛,导致叛乱时有反复。

汪舜华把勋贵反复看了几遍,本想让南宁伯毛胜前往。于谦认为毛胜现在镇守云南金齿等处,那里现在也在叛乱,他实在脱不开身;还得换人。

那就是毛忠了,他现在在福建闲住。

毛忠今年六十五,字允诚,原名哈喇,西陲人。曾祖父归附明朝,战死。祖父拜都,也战死,父亲宝因官至百户。毛忠臂力过人,善于骑射。二十岁时,生擒番王也先士于。此后以战功升右参将,协助守甘肃。从征沙漠时,曾擒获番僧加失领真献给朝廷,隐帝没有杀他,后来加失领真逃到瓦剌,为也先所用,便说毛忠与也先勾结。

礼部侍郎李实出使漠北回来,把这件事禀告景帝。他被抓到京师,判了大辟之刑。景帝不许,遣他到福建立功,将家属迁到京师。他在福建期间,屡有斩获,升都督同知。

于谦对毛忠是否勾结瓦剌不太确定,毕竟当时的情况下,宁可错杀不能放过,后来太上皇倒是说了这事,但是景帝不可能听他的话;不过现在瓦剌内乱,福建大体平定,又是派他去广西,因此很放心。

汪舜华同意让毛忠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让正在广西镇守的安远侯柳溥回京养老。

她同时提出,让翰林院也要派人去,当然不是让他们去指手画脚的,而是协助完成相关工作,一是协助招抚,文官在这一点上相对来说有优势;二是出去历练,开拓视野,感受民间疾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