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7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第120章 严打自宫

二月下旬,正式下达了严禁自宫的诏书。

陈循等想要限制太监的想法没有实现,于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打击自宫,这倒是和汪舜华不谋而合,毕竟王振就是自宫进宫的,后面还有一个同样有名的魏忠贤,她也实在不敢把这种人放在身边。

因此很是爽快的说:“你们要想个长远的办法,我不想隔三差五就接到这种奏疏。要不以后也不用戍边了,统统拉出去问斩,看还有没有人顶风上。”

自宫确实已经是几代皇帝的烦恼了。仁宗、宣宗、隐帝、世宗都碰到过。景泰三年,世宗下令:闻民间自宫者太多,可将犯禁令者自宫后投奔王府的,按旧例以不孝罪名处置。

但即便如此,自宫仍然是屡禁不绝,原因很简单:有利可图,而且是厚利,没看到当年王振、喜宁等人是何等的气焰喧天吗?

解决自宫,其实最根本的是把太监逐回宫里,不允许参与朝政,无利可图自然就消停了;但是汪舜华不可能同意,这时候管不了什么人权了,因为她确实需要宦官这个帮手。

那就说祖宗有制度,陈循等也很犟:“太祖皇帝还说过禁止太监干政呢!”

最后各退一步,选拔太监也要像科举选拔一样,彻底取消罪犯家属宫刑——仁宗时就取消了,但还在执行,比如有名的怀恩,就是被宣宗割的。大臣都是要脸的,士可杀不可辱,万一犯了事自己死了不要紧,若是把儿孙割了,那才是无颜面对祖宗;定年龄、定时间、定地点还要限制人数,主要从边穷灾区选择幼儿入宫;然后登记在册,才能正式上岗;只有通过了内书堂的考试,才能正式授官,否则一辈子扫地擦桌子。

没有这套完整手续的,不准入宫,也不准到王府当差!一旦发现自宫,以不孝不慈论,本人处斩,父母家眷流放海南。同时规定,各王府使用的宦官,也要定人数,统一拨付,严禁私自收用!一经发现,夺爵为民,去凤阳蹲大牢!不信刹不住这股歪风邪气!

严格限制王府使用宦官是户部右侍郎年富提出的,天下能用宦官的也就皇帝和藩王。现在国家财政紧张,太后要求想办法,怎么想办法,开源节流呗,这是废话,在哪里节?脚趾头都能想到宗室,不仅太花钱,而且太能生!这是个大麻烦,但是朝廷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意识到也没用,削藩是不能随便提的,搞不好就天下大乱,太宗皇帝就是这样上位的;汪太后嘴上喊得响,她敢真的动藩王?别逗!但既然不能明着削、马上削,那就慢慢来,钝刀子割肉,藩王不遵守朝廷禁令,助长歪风邪气,这该严惩吧?

汪舜华非常高兴的批复了,难得有这么个有眼界的,她本来就想削藩,但是不能主动提,否则不用藩王反对,满朝文武的唾沫就能把她淹死;在正式动手之前,如果能有过得去的理由处理一批人,是最好不过的。汉武帝当年酎金夺爵,拿列侯所献的助祭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做借口,一口气夺爵一百零六人。那些人都是有军马的,现在的藩王,护卫不过数千人,敢跟朝廷干仗,那是找死!——当然前提是他们不要同时发难,否则到处灭火也够呛。反正,不怕你作妖,就怕找不到削你的理由!

当然,现在宦官的需求量很不小。除了服务宫廷的二十四衙门,还要管理内府供用的十库,以及御酒、御药等房,盔甲、安民等厂,此外还要充任外地守备、织造、镇守、市舶,监督仓场、诸陵神宫监,以及监军、采办、粮税、矿税、关隘等使。

有说明朝宦官总数最多时达到10万,现在没有这么多,加起来五万是有的。按照平均服役80年,每年进1000人可以维持正常运转。

这么多人,内宫是放不下的,之前的内书堂,规模大约二三百人,那么就另外换地方;汪舜华把图纸翻了几遍,最终相中了御马监旁边的象房,养的都是珍禽异兽;宫外阜财坊还有个大出好几倍的。

于是下令把内宫象房的动物都迁到阜财坊象房去去,把这里腾出来修建房屋,给小宦官们读书习字。

汪舜华亲自去内书堂视察,深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在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入选内书堂的小宦官,也和外头的儒生一样,要拜孔子、拜先生、给束脩。学习的课程也很丰富,读完三百千之类的启蒙课本,还要学习四书五经,这些算基础课程,以及历代皇帝管理诫谕内官的《内令》、历代宦官先进事迹集《忠鉴录》,这些算思想品德课;此外,还要进行批红训练,称为“判仿”,这个算专业课程,另外书法要求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