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28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自从太祖皇帝废除了宰相,群臣入见,就只能站着;若是要奏对,只能跪着。如今颁布了新的礼仪规范,在文华殿议事,行完礼,命就坐,就可以入座;如果要奏陈,出班站着说话就可以了;当然茶水是没有的,如果开会时间太久内急,可以示意当值的宦官,得到允许后出去,当然宣旨或者太后皇帝讲话的时候是不行的,这时候该跪还得跪,该站还得站。

但即便如此,也算是极高的恩遇了。

因此,大家行礼的时候也就多了几分真心。

汪舜华仔细看着这些新出炉的国家栋梁们,点了点头,开始发言。她说的爽快,只是在群臣听来,直白的有点刺耳,但也让人安心。

她的开场白就很直白:“今天能够坐到这里的,都不容易;但是接下来,会更难。现在国家内忧外患。我是希望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掉,实现先帝中兴大明的夙愿,让天下百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当然不现实,但是我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朝廷面临的几大问题,等将来皇帝亲政的时候,能够交给他一个太平盛世,我到了那边,也能向先帝交差。”

“要做到这些,光我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在座诸位,还有今天没能到场的所有臣工同心协力,共同努力。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无需赘言。这是时代摆在你们面前的难题,也是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不想说,万方有难,罪责在我;更不想说,功劳都是你们的,错误都是我自己的。那都是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人用什么人,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如果实现了中兴,实现国强民富,甚至能报仇雪耻,我能向先帝做个交代,能给儿子留下一个好的底子,也能在历史书上留个好名字,你们也能光耀门楣,荫及子孙,青史留名;否则,让北边的鞑子打了进来,或者让农民、或者其他什么人造反成功,我是只能抹了脖子,你们,舍生取义也好,换身衣服重新侍奉新主也罢,终归不是什么好结果。前一个,我敬重你的气节,但是建议看看建文帝臣僚的家属,做了五十多年的贱民,如今才算脱离苦海,还有多少人直接就没有性命;后一个,建议你看看宋朝靖康之变和崖山海战之后,那些投靠新朝的人的下场。别的不说,进《贰臣传》,讥笑于后人是免不了的;如果说这些都是虚的,还可以看看五胡乱华的时候,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汉家几至于灭种;黄巢作乱的时候,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后来的元朝怎么样?人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才是汉人,江淮以南的南人只是末等。不仅十户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连姑娘出嫁,也要先到蒙古人家里服侍,才能进婆家,所以汉人家的头一个孩子都是不能留的;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就算你衣冠世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过是个臭老九,不仅比不过和尚道士,甚至排在娼妓之后,仅比乞丐高一点,如此而已。这就是国破家亡,这就是亡国奴。”

“你们以为这很遥远吗?九年前,土木之变后,如果不是安国公力排众议,先帝临机决断,哪里还有今天诸位的安坐?”

这些血淋林的事实,是衣冠士大夫们最不想谈及的惨祸,但是现在汪舜华把它们挖出来,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大家认清形势,团结一致报效朝廷。

——你们的对头是我吗?

——把我逼回宫里,就天下太平了?

——做梦!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皇帝坐稳江山,为了大明中兴,那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就该精诚团结。

果然,所有的人都握紧了拳头,闭上了眼睛,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痛哭流涕,甚至站在后面的刘定之等人,也忍不住掉泪,他们原先对景帝夫妇重用于谦很是不满,尤其是汪太后,太抬举于谦了,但现在真切的觉得,当时幸亏有于谦。

等大家收了泪,汪舜华这才开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庆幸的是,大明虽然谈不上国泰民安,好歹山河仍在,国家的根基没有动摇;趁着现在北方混战不休,我们更应该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崇文尚武,强国富民。我相信,只要内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外头的那些跳梁小丑就兴不起风浪。当年羯人何等的气焰嚣张,济济汉人差点被他灭种,塞北江南都是赤地千里,尸骨遍地,然而冉闵登高一呼,不多时候便被风卷落叶,扫进历史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