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1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寒窗苦读十六年,自认古文功底勉强还行,但这都是土著,还都是帝国的精英,对比自然惨烈,而且每天看文件太多,实在头疼——没有标点符号,不知道怎么断句,所以每天对着洋洋洒洒的奏疏都要发愁。

现在要求,给皇帝编的书籍,必须加标点符号,她列了清单,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但这项要求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以前没有这规矩!

汪舜华也知道,现在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但这只是自己读书时做的标记;写文章写信是绝对不可能写这个东西的,否则就是对人的不尊重,写奏疏加上这个更是大不敬。毕竟学习离章断句是读书要做的第一件事,你把这个写上去,好像在讽刺对方是文盲。

汪舜华不管这些,她实在受够了没有标点的文章,太考验手艺了,于是说:“当年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句读是自孔夫子以来就有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前任能创造,现在人就不行?厚古薄今?如果前任把事情都干完了,那今人照本宣科就行了,还需要写什么文章、编什么书?更何况,用标点符号不仅是方便阅读,更是为了准确阅读。”

她举了个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怎么解?”

这是《论语》里孔夫子的经典论述,在座的都是读书人的精英,不知道才叫见鬼。

他们知道汪太后跟着世宗念了几年书,算是女人中比较有文化的;但是和她的见识比起来,肚子里那点文化实在不够看。

邹干耐着性子教她:“此句出自《论语·泰伯篇》,意思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一句话,圣人的境界岂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你们照着做就行了。

汪舜华冷笑了一声:“是这个意思?孔子是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怎么会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

邹干等全部被吓倒了。

邹干哆哆嗦嗦的说:“自郑玄以来,何晏等都是这样解的,朱程二公也是这样解的。朱熹云:‘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程颐云:‘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

邹干还在引经据典,汪舜华断然打断了他的话:“那是他们不理解孔夫子的伟大,曲解了孔夫子的原意。”

???!!!

汪舜华侃侃而谈,这句话是当年攻击孔子最重要的焦点之一,在网上炒的沸反盈天,她也看过,觉得很有意思,所以记了下来:“这句话前面是:‘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不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应该是体现了孔夫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怎么能说他的原意是只能驱使民众,而不用教化民众呢?那是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是孔子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为政篇》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如果按你的说法,孔子觉得百姓不用教化,直接驱使就行了,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邹干愣了一下,其他人也不发言了。大家本能地觉得汪太后是在胡说八道,但这一说,又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汪舜华图穷匕首见:“所以,当年孔夫子说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如果当时有标点符号,他的意思很明确,那么还会让后人各种揣测,甚至攻击诽谤他吗?”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觉得这句话确实应该回去研究一下。

当然,话都说到了这里,标点符号是可以用了;不独詹事府编撰的书籍,还有翰林院正在编修的实录,此外,自今年正月初一日起,奏疏没有用标点符号的,通政司一概驳回;内阁和司礼监的票拟,没有符号,也不要送进来。

因为关乎自己的奏疏能不能被采纳,谁也不愿意在这种小事上遭惹不痛快,因此很快就令行禁止,汪舜华的眼睛终于可以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