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3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丘浚从小听母亲诉说生活的艰难,愤恨之余,也不是没想过彻底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要么都纳税,要么都不纳税。前者太惊悚,士绅一体纳粮,那是要被天下读书人骂死的,何况自己都穷成这样了,要纳税也拿不出;后者更不行。现在是农业社会,田税、人丁税外加盐税、茶税是政府财政主要来源,把农业税砍了,倒是高杆了,但钱从哪里来?总要有着落。

海关关税和工商业税不分阶层,大家也都没什么话——这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切的说是唯有做官高。公务员工资再少,士农工商,那也是排第一的。现在朝廷还是老实人多,尤其汪太后整顿吏治以后,都没想过下海,反而觉得读书人沾染了商贾的铜臭气息,再来谈读书人的特权就有点厚颜无耻;至于商人找到自己门下?——那不成官商勾结搞腐败了吗?坚决不行!

关税的事情说完,就该说工商税了——还是那句话,只有田赋人丁税士绅可以免交,既然你要干别的,就不要想着两边都能讨好。打着读书人的幌子跑去做奸商——读书人不背这黑锅。翰林院太史才是读书人的尖子,才能代表读书人;其他做生意的都是渣渣,哼!

奏疏相继堆到了汪太后的案头,当然现在不只是六部五寺打嘴巴官司了,地方也掺和进来——赏花会的事情实在太重要,第二天就通过邸报传到全国,因为关乎大家的吃饭问题,自然全国各地的奏疏就雪花一样的飞过来——离得近的先说,这会儿算是到齐了。赞成的很多,反对的声音更大,当然也有一部分出主意的。

第149章 闹喳喳的朝廷(二)

汪舜华从善如流,在文华殿再次召开了集体会议。

会上自然是吵成一团。

刘健等人搬出“片板不许下海”的古训,认为发展工商业会威胁农业基础地位、败坏社会风气,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汪舜华看的很淡定,于谦也很淡定。

还得开会研究,不过规模就小多了。

大会吵囔囔,小会定基调,古来如此。

这回只有内阁和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五寺领导,外加宗人府,当然几位表现突出的新进士也叫上了,包括程敏政;此外,上书论事的民间士绅和太学生代表,包括倪岳、商良臣等人——都是汪舜华亲自审定的人选,还表扬了几句。

众人跪地谢恩,感激涕零。

新进士周经,字伯常,号松露,刑部左侍郎周瑄的儿子,今年刚二十出头。

倪岳,字舜咨,年十七,翰林院学士倪谦的长子。文章敏捷,博综经世之务;状貌魁岸,风采严峻,善断大事。

商良臣原名商恪,商辂次子,字懋衡,年二十四。

但即便如此,反对声音也是不小的。薛瑄就出班极力劝谏:“祖宗之法不可坏!”

他眼中带泪,字字泣血:“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太祖明并日月,我等何许人也,怎敢变乱祖宗之法?难道今日所立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他稍稍抬头:“太后可记得,当年北宋之时,君庄臣贤,国安民乐;只因错用王安石当国,专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引用奸邪,排摈忠直,遂成大乱。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薛瑄是天下名儒,他一说话,后面章纶、钟同等人纷纷站出来,从王莽、王安石到建文帝逐个列举,核心只有一个:必须恪守祖宗之法,否则就是要亡国灭种!

果然,这是所有改革都绕不过去的。

汪舜华看向薛瑄:“久闻薛卿乃天下大儒,今日方知,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风雪,不可以任栋梁。”

薛瑄脸色一僵。

汪舜华这才开口:“祖宗之法不可变,此乃懦夫懒汉之论也。——《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文王尚且没有拘泥古法,怎么今天,反而有一帮人食古不化?时代变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变了,解决的方法自然要变,否则,只想从书本里找办法,在祖宗制度里找办法,岂不成了蠹虫了?——当年孟夫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会儿怎么又不提了?”

薛瑄等人的脸色很难看。

汪舜华接着说:“你等倡言尊崇祖制,原是没有错的,但是却没有体会祖宗的深意,所以本末倒置。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土的。如果不能保全祖宗之土,那么恪守祖宗之法,又有什么用?如果能保全祖宗之土、光大祖宗之业,即便稍微改动祖宗之法,又有什么不可以?”

“刚才说到了北宋,可知道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可知宋朝的祖宗之法,也不是十全十美;而王安石当政期间,拓地两千余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是否也有这样的业绩?再说,北宋灭亡怎么灭亡的,这几年说的还不够多不够清楚吗?赵官家但凡有一星半点责任和担当,就不会闹出靖康之变的羞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