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3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敲着椅子:“再过20年达到2000,过20年达到2000,过20年就该是8000,建国200年达到3.2万,建国300年得多少万?”

下面倒不敢吐槽大明能不能到三百年,只是默默扳指头。

到底是专业的,张凤马上回道:“这样算,已过百万。”

汪舜华叹息:“天潢日繁,而民赋有限。奈何?”

奈何?削藩呗,太后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还听不出来?

但是有些话,汪舜华不能自己提,而需要朝臣先提出来,再顺水推船。

张凤硬着头皮打头阵:“天下的事,弊端极大值得忧虑的,莫过于宗藩。天下每年供应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将近三百万石。所以郡王以上,还能得到丰厚的待遇;但将军以下,很多难以为继。他们饥寒交困,常号呼于道路,聚集于有司衙门。地方官每每担心生变。当年太祖规定,不能增税,而宗室日益蕃衍,所需的粮米日益增多,实在难以为继。”

于谦咳了一声:“诸藩日盛,禄粮不继,如果现在不解决,将来更难以处理。昔日高皇帝封藩建王,皆拥重兵,占据要地,以此拱卫王室,此一时也。靖难以后,防范日严,兵权尽解,朝堂没有宗室外戚的足迹,属官没有升职转任的途径,此又一时也。现在,人多禄寡,入不敷出,甚至有几代人同居,数口人分饼而食,年过二十没有名字,四十岁还不结婚,死了几年不能得到安葬;有权的大肆劫掠百姓,远枝的连普通百姓也不如,此又一时也。洪武年间,亲王、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如今不足百年,玉牒所能见到的宗室,已经达千人。即便朝廷把全部供应京师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应宗室,也差不多刚好能够保证而已;那么十年之后,又将如何保障供给?这会儿说:‘祖制不可擅更’。却不知国初亲王,年俸五万,还有其他缎匹、茶盐各项。没过几年,就止给米,又过了几年,年俸减为万石;就这也不能满足,于是代王、肃王、辽王、庆王每年只给五百石。这是高皇帝自己制定的标准,已经一次比一次削减。到了今天,局势愈发严峻,如果还想着祖宗家法,而不想着变通,可能吗?”

群臣自然知道汪太后几次单独召见于谦,看来这两位已经达成共识了。

改革这个题目太大,但是削藩却是喜闻乐见的。

藩王待遇实在太厚,大家早就不爽了,既然太后有心,那就帮着想办法出主意吧——太激进的肯定不行,万一狗急跳墙,闹出个七国之乱,不是开玩笑的;不过文火炖肉还是可以的。

首先,俸禄不能降。不过本色俸要降一下,折色俸提一下,标准在左边,思路就是上面的要牺牲一下,下面的本来就少,凑活着吧,底线是确保宗室用度不再增加!——这是商辂的主意。

其次,待遇要规范。藩王享受了多少赐田,朝廷是有登记的,这部分不用交税;但是这些年来你们通过各种方式拽到手里的土地,就要照章纳税;如果败家子已经把土地卖出去了,那就按照市价把钱还给朝廷,重新确定基数。以后藩王就国时赐田定为五百顷,嫡子为一千顷,不许多请——这是丘浚的主意,最后半句是李贤补充的,主要是汪太后自己也有儿子。土地是农民的命脉,也是国家的基石,不能肥了你们,亏了朝廷和小民。

第三,随从人员要严格限制。属官太监侍女什么的都要重新规定标准,多余的属官和太监回北京,有关部门考核后统一安排,当然老弱病残和侍女就给银子打发回家——这是商良臣提的。他牢牢记住老爸的教训,话要说,但是不要过头,这是要命的事。

第四,多余的护卫要遣散。现在亲王一级的护卫基本是三千以上,多的接近一万,以后统一为两千人;郡王、将军、中尉什么的依次往下减。由太监去数人头,兵部去选人,老弱病残留给他们就行,反正又没有人要行刺;多余的人,还是老弱病残的,由王府出钱遣散——按照服侍的期限来给,一年五钱银子,不多;要是几代人就好好算——主要是侍卫都是世袭的,别把人逼太狠,否则不好收拾。丁壮愿意入伍的,编入当地的卫所,特别出色的带回北京,不愿意的编入民籍,有遣散费应该可以买点田地好好过日子了——这是重要保障。万一哪个亲王一时脑热,拍着胸脯造反,几千人成不了大事,但一般的府县还真应对不了,万一到处起火,朝廷也没法应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谁都懂。现在把人遣散,就等于把老虎的牙拔了,看你敢做妖!当然也要适度考虑后续,不能加剧流民问题,能用的人才也还是要用的——这是于谦的主意。他知道汪太后想朝藩王下手,最大的问题就是侍卫,思前想后好些天,这才想到了这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此外,前面不是有一大堆侍女出来吗?正好和没结婚的侍卫凑一对,王府给点银子充当贺礼,不多,二两银子。——这是萧镃提的。于谦没有说透,但是暗含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普通人求的不过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有了钱,有了地,有了老婆,谁没事跟着藩王造反?尤其朝廷慷藩王之慨,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侍卫只会找藩王闹事。如果藩王没那么多钱,兵部挑剩的,那你们就从自己的庄田里面分地给他,按照一亩地一两银子的价。良心价。——这也是于谦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