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4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北京不是南京,山都在郊区,能利用的地形反而没那么多,所以外城就要实打实的一砖一石来堆砌,不跳脚才怪,而且户部没有钱,工匠又跑去修衙门了,不可能马上开工,只有先备料,这就得十年八年的功夫!

那就先准备着吧,先把火烧眉毛的事情解决了,其他的,让人家看到态度就行了。

汪舜华同意了,北京外城是肯定要修的。虽然火炮发明后,城墙基本只剩装饰作用,只有等工业文明到来,才新增了旅游作用;但火炮威力还没那么大,自己又是守城的一方,宁可防而无用,不可用而无防。但是现在没钱没人,只有先放一放。

然后是藩王朝见的礼仪、宴飨音乐、赏赐物品、安全保卫以及新册封人员的冠服等等。前后差不多六年没有册封,多少宗室等着拿爵位、等着结婚、等着给孩子取名字!想想多大的工程!——对了,给宗室找对象是不是也是礼部的活?

——还有,考题怎么出?是不是跟科举一样,限定在四书五经以内,让大家阐述对圣贤之道的看法?但是用主观题刷人,是不是太难看了?

让江渊挠头的还不止这一件事,更重要的还有承天门的重建。景泰八年,承天门因雷击起火,一直没有重修,现在不能不抓紧时间了,毕竟那道门是有特殊含义的,又在最显眼的位置,要是宗室进京看到那副惨样子,还不知道怎么想。

要命的是,此前他看到户部忙得人仰马翻,跑到汪太后面前把造船厂弄到工部,说是帮人家分忧,而且工部工匠多,质量有保障;结果被薛瑄踢了屁股才想起来,宗室的住房问题还没解决呢。

汗,叫你顾头不顾腚!

兵部也不能闲着。不仅要紧盯着藩王府和各地,防止出现意外;还要加强北方防线,避免敌人突然发难,此外,就是海上的倭寇。现在海上还不够太平,没关系,恢复巡检司,加强水军,配备火炮,遇到海贼,使劲打,打死为止。

当时薛瑄、刘健等拿这个说话,兵部尚书孙原贞还没有开口,于谦的语气很平静:“被人家打到家门口就不敢出门了吗?大明的将士是有种的。”

刑部也忙起来。尚书俞士悦、左侍郎周瑄、右侍郎程信每天加班,一面严打自宫,一面赶紧处理堆积的案子——废话,这么大面积的改革,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不管是想自宫的、想造反的、想抗税的、想走私的还是想干嘛的,只要抓住,报上来才能及时处理,免得手忙脚乱。

第156章 空荡荡的北京(下)

北京城能跑能跳能找事的基本上都走了,甚连翰林院和国子监都空了,连两朝实录都停了;剩下詹事府还有几个留守,每天坚持给皇帝上课。

——因为通政司和六科没人,汪舜华批准从国子监找了三百号太学生去帮忙抄奏疏,回头又从国子监找了百二十号人去翰林院抄圣旨——国子监此前已经被削藩、清丈、查盐连着抽了三次,基本就空了!

翰林院同样只剩小猫两三只,领导只有倪谦留守,其他包括丘浚,都去地方了。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没办法,把刘定之调了回来,帮忙写圣旨。这人虽然脾气臭,但是才学是真的好;那天她和于谦等人商量政务,这边说完,他的圣旨也就拟好了;有的时候甚至一天要写二三十道圣旨,他笔不停书,一挥而就,汪舜华简直要怀疑,这人是不是早有腹稿。

此外,钱溥和刘吉也要回来帮忙,脾气不好没啥,磋磨了一年多,应该收敛了;棉花也没啥,老老实实干活就行。沂王和德王都交给万安,他喜欢画小黄书,拿去教这俩人,汪舜华倒是不反对;其他的事情,下面的人多担待些,甚至派往各地军营的巡按也调回来帮忙。

汪舜华最近很忙,忙得很酸爽:盘算了多年的事情终于顺利推进了,而且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些年来她一直拿王莽王安石的例子来警示自己,自己不是位面之子,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贪大求快,否则很容易扯到蛋,虽然她也没有蛋;但是一定要稳,稳中求进,这是总基调。她是朱家的媳妇,是替儿子掌管家业,如果操之过急,宗室们集体发难,甚至地主阶级群起反击,那么她和孩子们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她堪称国家的脸面,一旦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也有可能被国家机器碾压过去。

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没有自己独立的阶级支持,就不可能彻底背叛所属的阶层,只是尽可能的缓和阶级矛盾,同时施行对外开放,强国富民而已;至于其他的,那需要一代代的后人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