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38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左侍郎孟鉴年初去世,一直没有递补;主要是右侍郎杨鼎虽然为官清廉,但是生性古板,没有经济之才,汪舜华就把他调到南京担任吏部尚书,毕竟现在南京基本上空了。

这样一来,户部领导也全部出缺!

礼部尚书薛瑄同样年过七十,而且作为虔诚的儒家子弟,他对这次改革真的很不满意。汪舜华大笔一挥,让他去集贤院担任学士。当然,考虑到他大儒的身份,交给他一个特别光荣和艰巨的任务:仿照当年蜀石经的故事,荟聚当代名儒,重新整理校对十三经,并以当代名家用正楷抄写,然后命刻工雕刻,陈放于国子监,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及藩国。

蜀石经是国宝中的国宝,可惜不全;汪舜华想到当年参观国子监,看到乾隆石经,很是壮观。

虽然对孔夫子没那么感冒,但不得不承认,儒家其实挺适合统治者治理天下,只是后面歪嘴后生念歪了。

汪舜华不喜欢朱熹,但是不可能彻底否定他,否则下面肯定要闹腾,人心乱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把科举考试的范围拓展到十三经的时机也不成熟,给学生增加了成本和负担不说,寒门能参加科举的概率就更小了,精力用到科举之外的也就更少了,还指望多出几个科学家,文学家而不是儒学家呢!

怎么办?

——不能当成必答题,还不能拓展课外阅读吗?都是儒家经典,儒生们敢反对?

——再说,《四书集注》差不多30万字,要是全刻石,也不现实;让原本大量通行,自然就稀释了朱熹的话语权。

这是文化工程,也是面子工程,一定要做好。

这样恩及当代、泽被后世的工程,文臣没办法反对,薛瑄也没有二话,高高兴兴的上任了,没几天还呈上一个名单,以江西处士吴与弼为首,都是当代硕儒,确切的说,其中有不少是他需要保护的人。

汪舜华很明白他的心意,只要那些人老老实实不造反不偷税,她也真不想背上杀读书人的罪名,他们骂就骂吧,不骂才是怪事;不过别让我揪住你的尾巴。

同时特别交代薛瑄:“这些经书要完本,圣人的教诲,可以商榷,但是没必要阉割。”

——这当然是针对《孟子》说的,从今以后,《孟子》还是以完本通行天下。孟夫子本说的就是一句实在话,没必要掩耳盗铃;要是让她来改,投一个要删的反而是孔夫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外加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家都懂。

兵部尚书孙原贞历史上活到了八十七岁,身体自然是一级棒,但是现在工作压力这么大,老爷子毕竟七十四的人了,很受不了,于是汪舜华同意让他去武学;左侍郎罗琦今年才五十,正是干事的时候,进尚书,右侍郎杜宁进左侍郎,陕西按察使项忠任右侍郎。

刑部还好,工部尚书江渊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在十月初撒手人寰;督察院左副都御史耿九畴和历史上一样八月去世。

经过讨论,谨身殿大学士于谦仍为首辅,这是废话;商辂、李贤、彭时依次进位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詹士邹干升弘义阁大学士,礼部右侍郎姚夔升体仁阁大学士。

当然内阁的运作方式也要改变,去年累死了两个阁老,今年再这样,估计大家都要英年早逝。

既然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汪舜华也不好再过度为难大家。

以前,对于宫里出来的各方面奏疏,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称为票拟。皇帝用朱笔批答,当然如果怠政,活就交给司礼监了。所以明朝大臣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和司礼监搞好关系。否则,你写的天花乱坠,人家不用,也是白搭。

以后,除了机密奏疏以外,通政司接到奏疏编号送司礼监,再次造册登记,然后分给阁臣,用蓝笔在小票上书写拟办意见,而后再送呈御览,由皇帝确切的说是皇太后用朱笔批复。

看似没有变化,但汪太后在招阁臣入见、询问意见的时候,就没有挨个点名问了,而是问了、有人回了,就定了。如此两三次,阁臣自然闻声知意,下来自己做了分工——重要的意见建议、有关藩王传承、地方叛乱或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内阁集体商讨;有关国防、军队、禁军等事项,由于谦提意见;官员选任监管由商辂拟办,李贤则批阅户部和工部奏疏,彭时阅处礼部那条线,邹干阅处刑部大理寺,姚夔阅处宗人府和六科。

——汪舜华和阁臣达成了默契,却没有戳破窗户纸。现在合作愉快,可以放一马;但只要阁臣不配合,汪太后还会故技重施,大家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