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0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孔弘绪呆了,接着又说孔府年久失修,恳求朝廷拨给钱粮,汪舜华直接拒绝:“我竟不信,孔府难道拿不出钱粮修缮房屋?那天下的人,是不是都要露宿街头?”

孔弘绪只好解释:“这是朝廷崇儒兴学的重要表现,用来激励天下的士子。”

汪舜华冷笑了一声:“朝廷自然是要崇儒兴学的,不过这与厚待孔府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以为多修几座图书馆,多让一些贫寒子弟入学,比做什么都管用;至于激励士子,朝廷只要端正选人用人风气,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

双方不欢而散。

第180章 角力曲阜(下)

汪舜华的态度坚决,不仅让孔弘绪意想不到,甚至大出朝臣意料。

其实对于孔家的作为,大家有不满的情绪,只是毕竟是孔圣人的后代,谁也不太好说什么;现在孔弘绪聘定了汪太后的亲妹妹,那姑娘还养在太后身边,想来太后极看重这门亲事,没想到今天如此不给面子,当场拒绝。

当然,孔府并不会就此放弃。他们串通官府,组织庄丁,在土地总量上大作手脚——曲阜县令自元朝以来,就只有孔家人能当,而且还需要衍圣公推荐,并且不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这一声招呼打得不要太容易。

但是孔弘绪忘了,孔府有这样崇高的地位,自然也就具有标杆意义,汪太后和朝廷都把它作为必须攻克的堡垒,因此,专门遣官前来督导。

汪舜华还很有心地特意派了丘浚和刘健前来。刘健是个老古板,坚决反对改革,看着孔府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他心头实在不痛快,当即上书弹劾。

使者还在路上,又传来曲阜县衙失火的消息,新的鱼鳞图册未编成,旧的却已经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没有凭据可查。

消息传来,朝中一片哗然。

汪舜华脸上布满阴霾。

商辂出班,与其说是安慰太后,不如说是安定人心:“后湖就有黄册正本,太后可让人前去抄录对比。”

年富表示反对。

他的脸色有点不自然:“黄册攒造,劳师动众,官吏多有拖延,因此多有缺失。但官吏百姓始终不敢肆意妄为,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后湖有正本,可以追溯。一旦让人查证,就知道后湖的底细。那么天下也就都知道虚实,便会无所畏惧,户籍和土地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朝廷一点办法都没有。”

下面吵吵嚷嚷,汪舜华根本就没有听——废话,混过基层机关的,知道衙门作风怎么回事。因此去年张凤提出对照之前的黄册驳查时,她直接拒绝了,直接昭告天下,这次是全部重新造册,据实奏报就可以。

——这样的大事,不能搞不教而诛;但是我把话说明白了,你不听,就怪不得我了。

既然你要死扛,那就看这几斤骨头能不能扛住。

汪舜华即刻宣布曲阜县令孔公锡有罪革职,交督察院议处;命刘健为曲阜县令,主持当地的土地清量事宜。

消息一出,朝野震惊,区区一个七品县令,职位不算高,只是毕竟一百多年了,都是这个规矩,现在居然打破了。

薛瑄就站出来说:“由孔家人做曲阜县令是祖制,怎么可以更改?即便孔公锡有罪,孔家并非无人,总能从孔家人里找个品学兼优的继续做县令。如果因为孔公锡就取消孔家的殊荣,会有损大明的声威和您的宽仁。”

但是汪舜华义正辞严:“太祖皇帝的后代犯罪,哪怕是亲王郡王,都要依法论处,怎么一个县令,我动不得?”

薛瑄还想说什么,汪舜华没有给他机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大明疆域以内,就得按照朝廷的规矩来,没有法外之地,也没有法外之人!曲阜既然是孔夫子的家乡,更应该带头遵规守纪,报效朝廷;而不是自恃圣人门第,一味向朝廷要好处,却从不肯承担任何责任!以后曲阜县令和其他县令一样,由朝廷统一委派,接受督察院考核——曲阜是朝廷的曲阜,是大明的曲阜,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曲阜!”

她随后命林聪为钦差,赐了宝剑,前往曲阜坐镇,临行前还特别吩咐:“拿出当年弹劾国丈爷的勇气和胆量!好好地去曲阜办事,不要有任何顾忌,别让我失望。但凡在大明疆域之内,就不允许有不守规矩的人!”

太后的态度如此明确,下面也就知道真的明白这回朝廷是认真的,办不好事情是真的没法交差,开始认认真真的搞清理。

凭空被不知道是馅饼还是冰雹砸中的刘健也只能抖擞精神,开始组织人力认真清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事情关乎前程,处理好了,在太后那里记了一笔,以后仕途通达;否则灰溜溜滚出曲阜,自己也没脸见人了;更何况这还关乎手下几百上千号人工资的发放,他再怎么饱读诗书,也不可能一个人把一个县的活全干了,还是要依靠下面的衙役去收粮、去赈济、去缉捕的。如果现在办不好,只有自己拿钱养这些人,养得起吗?还是像自己曾经最不齿的贪官污吏那样纵容属下犯罪?别说良心上能不能过去,督察院可盯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