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0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事实上,明朝高度重视人口普查。明初,朱元璋在全国上下推行户贴制度,后来又确立了黄册制度。但因为军户不清、户口隐匿、流民逃亡、不入户籍的市民阶层增加等原因,黄册上记载的人口数字,与当时社会实际存在的人口数字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像《实录》之类的大范围的人口统计,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率存疑,耕地面积的变化更是魔幻。按照官方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共3832322顷余,而洪武二十六年纂成的《诸司职掌》又谓田土总计8212823顷余;洪熙至隆庆间的田土数,除弘治一朝外,实录所载基本上都在200万顷以上;《明孝宗实录》所载弘治年间历年田土数均在820万顷以上,其中弘治十七年达8212822顷余,正德《大明会典》则载弘治十五年田土数为2228088顷余,《后湖志》记载该年田土数为2212330顷。

数据还没有出炉;但是朝会上年富壮着胆子估算,目前实际人口应该已经接近一亿。

这样的数据,汪舜华只是微微点头,要求进一步加强清理,确保应清尽清。现在人丁税取消了,人口多少和税收多少并不直接相关,她也没有实施计划生育的打算——她不担心人口太多,养不起,毕竟土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还没有引进,东北还没开发,更别说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和美洲、澳洲,有的是土地,她只怕人口不够没办法去占领呢。

——她是很想派人去美洲的,但一来刚刚开海,还许下了不下西洋的承诺,马上打脸实在难看;二来现在的造船技术她也很没底,虽然说航海是一件冒险的事,但也不能让人家白白送死;三来她在朝廷上也没那么大的声望,总要找个由头,才好出手。

——好在去年开放海关以后,因为传说南洋那边盛产粮食,而且通关免税,真有不少商人去那边寻找粮源,还真的找到了。吕宋、苏禄、越南等国都是一年三熟,以前不是不知道,但商人重利,更关注金银珠宝一类奢侈品,粮食这种利润不大,现在关税标准在那里摆着,为了免税,即便是做其他生意的,也要捎带几千石粮食,因此就有不少商人专门跑到那边去经营。年底就开始陆续往回运。

现在海关衙门和港口都还在紧张建设,只能在泉州、广州、南京、天津等地登陆。户部今年拨了大笔银子买粮,还计划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多建几个粮仓,有备无患,谁会嫌粮食多?汪舜华本来计划由礼部牵线,户部派人去南洋和各国政府谈判,建设粮食产销直达平台,但是遭到了阁臣的一致反对,说是落在番邦眼里,怕生出不臣之心;其实还是担心以此为契机,再来一回下西洋。

汪舜华也就没有坚持,只要有粮就行;只是她心里很清楚,这只能是一种补充,碗里必须盛着自家的粮食,才能安心——粮食受制于人,绝对是找死,何况目前的物流成本,想要降下来就很不容易。

第181章 三元商辂

在朝野上下忙着清量田地的时候,有关科举弊端的奏疏摆上汪舜华的案几,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引发了千层浪花。

事实上,目前的科举考试还没到祸国殃民的地步——被顾炎武痛斥为“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八股文,其实现在还没有真正产生,至少官方没有强制要求。历史上直到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才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所以,汪舜华没有必要为一个还没有出现的问题纠结。

但科举的问题确实已经开始凸显: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钳制思想,当然反过来说就是统一思想,但它将思想完全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这就有问题了。当然,综合管理岗考孔孟没啥,毕竟马列毛邓都还没有产生,汪舜华自认自己也没那个能耐能够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其他的专业技术岗位和行政执法岗三类还是应该侧重专业技能的。

其次是滋生了腐败。这个是废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为了考上拼命拉关系找后门甚至卖考题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严打就行,保管死的心服口服。

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结党。所谓门生故吏,朋比为奸,就是如此。

历史上嘉靖时期,张璁对科举进行了改革,扫除了一些积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汪舜华这个历史白痴对此不太了解。

不了解也不要紧,建极时期的官员们也不是吃闲饭的。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提出科举改革的是文华殿大学士商辂,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三元”,大满贯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