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3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又是白圭的锅,他现在已经快麻木了,城墙还在拉线太仓还在选址又出这么个事,而且贡院又是十万火急,就不能喘口气吗?

但是没办法,朝廷的脸面,一定要顾。

他刚退下,宗人令石璟跑了出来,是辞职的。他死于成化十五年,现在自然吃嘛嘛香,只是这两年宗人府的事情实在太多,有点喘不过气,加上以后宗室教育又是个大问题,实在使不上力;当然最根本的是这两年削藩,他作为宗人令,不可避免的卷进去,得罪了很多人,功成身退、保存晚节,这才是长久之道,否则再这样下去,指不定被多少人扎小人。

汪舜华理解他的难处,但是宗人令不是谁都能做的。以前一般是驸马,现在赵辉圈禁,庆都公主驸马焦敬在南京,常德公主驸马薛桓那人品就拉倒。要知道在北京的宗室,除了沂王、德王、崇王、吉王和荣王、齐王这六个现任藩王,还有沈王世子之类的预备役,另外郡王级别就别说了,好几十号,其中不少是皇帝的长辈。

要是没点资历、能力和地位,还真的镇不住这帮人。

从勋贵和朝臣里选不是不可以,但管理服务宗室的部门,从上到下都是异姓人,尤其在厉行削藩的背景下,怎么都有点整人的感觉,前年就有一大波宗室大骂皇帝听信外姓人谗言,折腾我们自己人。

现在在北京城的宗室,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埋怨吧。

那就从宗室里面选,以前太祖皇帝就做过这事,不算违制。

那么挑谁呢?

——肯定是在秦晋周襄这四位铁帽子里头挑。辈分先放一边,光是铁帽子一项,其他人就得跪。

那么没有意外,就是襄王了。支脉最近,又有贤名,而且早在仁宣年间,就已经奉旨监国,管理宗室,小菜一碟。

汪舜华和内阁大臣商量,都赞成襄王;又听取藩王们意见,不用他说,晋王和周王都觉得襄王合适,秦王跟上,其他的鲁王、代王、岷王、唐王全部表态支持,那么襄王就当仁不让了。>

其实襄王真的不想留在北京,他已经开始打点行李准备回襄阳。他的封国开始在长沙,后来改到襄阳。虽然北京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但这些年其实已经习惯了襄阳的生活;何况关起门来称王不比在这里称臣痛快?但没办法,众望所归,那就勉为其难,上吧!

四月二十八日,驸马都尉石璟正式卸任,襄王走马上任宗人令,这是继洪武年间秦王朱樉担任宗人令后,第一次由藩王担任宗人令,虽然宗正、宗人都是进士出身的官员,但标志着宗室管理进入新时代。

襄王不能回襄阳,他的子孙也暂时留在了北京。——襄王系虽然是大藩,但现在确实人丁不旺。襄王自己有三个儿子:长子祁镛、次子宁乡王祁鐄都是嫡出,三子枣阳王祁钲是庶出。祁镛今年三十五,膝下只有庶子见淑;宁乡王只比哥哥小一岁,至今无子;枣阳王今年二十六岁,同样膝下空虚。

“自己人”襄王做了宗人令,宗室们都很高兴;刚刚卸任的驸马石璟同样很高兴,他已经受命前往督导三千营。此前,岳母胡废后恢复了皇后的身份;两个庶子石宽、石宏则经汪太后恩准,到军校读书,石宽已经通过了考试,按照公主嫡子的待遇,授锦衣卫千户,现在到江南办差去了。

同样高兴的还有隐帝留下的家眷。永安长公主年已十四,重庆公主年已十六,都在及笄之年。为她们举行了颇为隆重的笄礼后,汪舜华正式宣布,将永安长公主许配英国公张懋,重庆公主许配永顺伯薛辅。

薛辅是自幼养在宫里的,虽然见面的时间不多,但周贵妃还是知道这孩子不错;尤其上次考试,沂王全程围观,回来自然会跟母亲提到,薛辅表现相当出色。

如今,周贵妃母子算是把最后一点不安放下了——看来,汪舜华是真的没有存坏心眼,就算是隐帝在世,也不可能选地位更高的了——宣宗皇帝的两个女儿,嫁的都是普通平民!那还都是嫡女!

五月初一,举行了隆重的朝会,然后宗室群臣陪着皇帝参加了经筵——本来应该是春秋两季举行的。但是去年秋宗室还没入京,今年春又忙着考试册封结婚,实在没有办法,于是放在了今天,

与其说这是一次经筵,不如说这是一次宣示。皇帝认真聆听了于谦的讲课,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当然发言材料都是提前审定的。

潜台词不言而喻:汪太后的决策是朝廷坚定不移的方针。这是朝臣支持的结果,也是皇帝自己的意愿。

端午佳节,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和宗室文武大臣一起观看龙舟竞赛,看着鼓乐喧天、你追我赶的火热镜头,大家都鼓起掌来,但晚上盛大的筵席之后,告别的时候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