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3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白圭心里骂:“国子监上万人,地方才多大!”可是没办法,你就算让宗室睡通铺,也不能太挤,最多四人间,每间20平米左右。里头是卧室,外头是书房;北京地区床太冷,这年头没暖气,要是烤火一氧化碳中毒甚至一烧一大片就不好了,不能学后代大学那种上床下桌的样式,只能盘火炕。

这时候就不管近支远支了,毕竟宫里还有学堂,选择优秀的确切的说是王位继承人和特别优秀的宗室陪太子读书。

另外教室什么的不用说,国子监的教室在那里摆着,原样搬过来就行;食堂什么的一样,大家吃大锅饭,当然有钱可以出去吃,但禁止在宿舍开火——主要是预防走水。

紫禁城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宗学占地约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紧凑很多。

地方定下来,白圭也就放心大半;蒯祥的设计很用心,考虑到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参考现有厢房的格局但又不同。全部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三个主建筑,琉璃牌楼、崇文阁——用来供奉孔子兼领导办公,另外太后皇帝经常会来视察宗学,就要在这里停留,甚至讲课,汪太后好为人师,喜欢训话,大家都知道;前面有个大露台,用来集合开大会;文源阁——藏书楼、本来打算弄个泮池,可惜没有水,就算了;三座建筑之间,两边廊房八十间,用来做教师的办公室、医务室以及库房;其中十二间屋子空着,用来上才艺课程,主要是琴棋书画,虽然不考,但在这么高大上的地方读几年书,连文人四事都不会,皇帝丢不起这个脸。廊房退后一丈,东边一排厢房是食堂。

进琉璃牌楼往东,过了食堂走两丈之地,三十六间教室分成三排,照国子监的例,取名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往北和崇文阁露台的一片,作为校场,再往北就是宿舍。中轴线以西是同样的布局,只是以东西来区分;教室唤作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

靠近外墙的厢房和南房就给老师和校工做宿舍。

台阶用条石,各建筑不一样,但都在六阶以上,崇文阁最高,双层十六步台阶,高一丈五,汉白玉栏杆和石雕兽头都有,但没有用龙,毕竟皇帝不常来。虽然不能和奉天殿的丹陛相比,但崇文阁本身也不能和奉天殿相比,用的是王府正殿的规制,前殿七间,进深三间,看上去倒称得崇文阁更壮丽。

房梁肯定不能用金丝楠木,太金贵了,用不起,紫禁城也只有奉天殿舍得用;清朝重建太和殿,只能用松木,好在其他的木料都是有的。这两年开海,南洋各种好木料进口不少,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都有,不过都用来做家具。蒯祥和木工们反复斟酌,除了大殿用了香楠,其他房舍要统一风格,采用杉木,这也是宫廷庙宇最常用的大料,上面盖青色琉璃瓦,外头还是刷白后刷漆,然后彩绘。

总的来说,结构合理、布局紧凑,楼间距也不小,中间不用高大树木,而用花草,宽敞整洁明亮,整整齐齐;可惜当时没有选在明时坊,否则利用泡子河做活水园林,那是相当优美。

襄王很满意,他知道北京米贵,要在内城,要照顾宗室的身份,而且大的木料现在不好找,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于是同意了这个设计,汪舜华也同意了,那就没啥说的,开工!

第196章 北京的发展规划(二)

前去各地修衙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什么的都相继回来——活没干完的扔给南京,没开工的暂时搁置,火烧眉毛的事情解决了再说;何况,现在还有更火烧眉毛的任务——重建贡院。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形象工程,因为关乎天下士子的生命安全;讽刺的是,提出这项工程的,偏偏是个武将。

国家兴盛,首重人才。后代高考,各地无不投入最高的水平和最强的力量,为考生们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严密的保护。每年光一路警车开道,把因为各种意外险些迟到的考生准时送入考场的新闻不知道就有多少。虽然经常被诟病,但也昭示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什么都可以耽误,但绝不能耽误人才的选拔,否则就是耽误国家的未来。

明朝当然不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在最重要的会试考场舍不得投入——明代的开科取士,是从洪武四年开始的,但直到永乐十三年迁都北京后,才建立起了国家级的会试考场——贡院。

明朝科举考试分成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由此可见,能走进贡院,对于苦读诗书的士子们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进阶,也是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