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4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朝廷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命脉,尤其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治理这个国家。

接着得到了广东方面的紧急消息:五月以来,广州等府、东莞等县暴雨成灾,即刻派人赈恤,并视情况减免赋税。

汪舜华搁下笔,眺望远方,现在真正能够牵扯她、牵扯朝野上下目光的,其实是全国的土地清理,尤其是南直隶、浙江二省。

从去年二月起,全国开始全面进行土地和人口清理。有了北直隶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废除贱民和衙役入编两项巨大的红利,加上田税的大幅削减,普通百姓自然翘首以盼;甚至各级衙门的官员和衙役也是朝夕盼望。

然而,各省改革的阻力之大、推动之难,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原因很简单:北直隶的阻力主要来自权贵和世家。宗室早在建极三年被修理了,余下的都很老实,至少不敢明着来。弘治时期周太后家人和张皇后家人为了争地大打出手,闹到御前的丑闻到现在真没有,汪太后连亲爹都不认,何况其他什么皇亲国戚,去了就是送人头的;余下的就是诸如孔家一样的吉祥物,当然还有朝廷里的勋贵,但是他们亲眼见识了汪太后的手段,自然不敢硬抗,所以推进很顺利。

孔家消停了,北方却没有完全清净。长芦、河东和山东的盐商们跟着就武装抗拒——盐商们本来被清理过,但是现在不让用宝钞纳税,都是实打实的金银粮食,怎么舍得,因此各种偷税漏税,甚至煽动盐贩子闹事,或者和私盐贩子勾结共同作乱。

朝廷早就预料到了,毕竟说是清理土地人口,其实也是各方面的全面督查——招抚流民,查处贪腐,打击私盐等等。北方不产茶,但是盐和煤这一黑一白是必须重点认真清理的。因此,除了地方有勋贵和重臣坐镇,各盐场也派了相当重要的力量,其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边地抽调的将领,带着军队的精英和军校的学生,同时命各省都司严阵以待,这也是当年查盐的办法。

但朝廷严查盐商,盐税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原因很简单:私盐泛滥。

可以想见,这股风气不刹住,以后会更加猖獗。

汪舜华很清楚,私盐泛滥说到底是有利可图,确切的说是一本万利——盐这种东西不是粮食,天然生成的,储量巨大,本来价值很低,但因为是生活必需品,国家垄断,所以价格很高。

这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让引诱一代又一代的不法分子不顾禁令,参与走私。历史上有名的造反派黄巢就是贩卖私盐起家,太祖皇帝的军费也大多由私盐贩子提供,他的死对头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元末农民起义,竟然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

正统以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私盐愈演愈烈。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结构不断复杂,活动的地域也越来越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而且相当多的属于有组织的武装分子。

按照盐法,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这意味着全国每年产盐2亿斤,按照每引得银2两2钱2分,每年应得白银1328万两!但实际上,最多的时候也只有280万两。

一斤盐,官府只抽税不到2文钱,实际售价可是300文一斤!——宋朝收30文,清朝收2文。也就难怪明朝末年扬州盐商和山西晋商富甲天下,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简直就是躺着数银子!

盐税这样重要,汪舜华下定了决心,必须要不惜代价料理清楚。这个决定,得到了以于谦为首的内阁的赞成。

财政来源就那几处,不是这里就是那里。盐税流失这么严重,傻子都知道。现在虽然田赋增加了,但是人丁税和其他杂税还有徭役都没了,还新增几十万衙役要供养,都要钱。那就得想办法找钱,不在盐税上想办法能怎么办?

但是严打偷税漏税,是远远不够的;废止宝钞纳税,也是不够的;必须严打私盐。但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盐价那么高,百姓吃不起,只能买私盐。

汪舜华冷笑:“朝廷每斤盐不到2文,你们卖出去,竟要300文,果真做的好生意!我怎么做这太后呢,我应该去贩盐,那时候还愁没银子使?”

建极三年三月,正式定天下盐价:陕西、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地区,每斤盐不得高过100文,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地区,不得高过20文,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不得高过80文。

盐商们自然是不干的,只是北直隶坐镇的都是精兵强将,当年又在查盐,盐商一波一波的被拿下,这里又有长芦盐场和河东盐场两大产地,运输方便,成本也低,不愁供给,因此北直隶的改制还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