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6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如今江南等地的田赋还是比其他地区要重,但每亩20斤,不到三斗,而且徭役免了,这已经不是减负,简直是移山。

因此,这些都是真情实感,比士大夫商贾有说服力得多,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也醒悟过来,于是大家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小民居然可以这么用。

可以说,今年江南地区形势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让人目不暇接。

和历史上一样,在南直隶坐镇指挥土改的集贤院大学士王直,在九月二十三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敕有司祭葬。

稍早之前,楚庄王庶三子东安王季塛薨,享年三十七,追谥恭定,没有嫡子,除国。

九月的倒数第二天,含山大长公主薨,享年八十二。她是太祖第十四女,也是最后一位辞世的太祖子女,德高望重,这几年没少被拉出来站台,当然能够见到这么多晚辈,长公主还是很高兴的。

她去世,汪舜华难过了一下,让襄王率领诸王前往祭奠,又让工部营葬。

她想起了当年初见长公主的情形。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嫁进皇家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如果长子见济还在,也该十六岁了。

那样,也许她就不会这么辛苦。

那样,也许她就不会像现在一样,独断专行,而会被群臣施压及早还政皇帝。

汪舜华赶紧打住自己的胡思乱想,又拿起笔,岁月不待人,皇帝一天天长大,她早晚是要把天下归还给他的,必须要抓紧时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十月初,在南直隶、浙江两省士子的殷切期待中,朝廷任命乡试主考的圣旨终于到了,基本都是到各地主持改革的重臣。

迟到两个月的乡试终于拉开了帷幕,也算几家欢乐几家愁。

只是今年工作压力太大,尤其南京各部。从去年开始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今年上半年更是战战兢兢,唯恐大乱。

就在南京贡院打开的当天,工部尚书王永寿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芮钊、通政使司左通政冯贯一起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没几天,辽东副总兵施聚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他在历史上因为戍边有功被封为怀柔伯,这次没有这样的运气。

发完了新一年的黄历,各省参加明年会试的举子也相继入京。

在举子们忙着看京城的风景,顺便温习功课的同时;朝廷接到了户部尚书年富的讣告,比历史上早了两年,真的是累死的,这两年在户部基本没有睡个安稳觉,尤其今年,夜以继日,不到七十岁的人,走路都觉得费力;如今事情看着办成了,本来以为松了口气,结果就没喘上来。

汪舜华很是伤感,下旨追赠“恭定”,一应后事,隆重办理。

冬至节,让襄王带领相关人员前往天寿山祭祀,又接到吏部左侍郎吕原的讣告,同样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四十五岁。他是知名学者,也是一位理学家。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难过,尤其很多士子,很仰慕他的才德。

汪舜华下旨,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遣商辂谕祭,并让工部负责营葬。

接下来又是新一轮人事调整:

刑部尚书俞士悦已经七十三岁,吏部尚书萧维祯也年近七十,俱任集贤院学士,主要是这三位这次实在把人得罪得很了,现在功成身退未尝不好。萧维祯就是历史上于谦案的主审,这回当然也有不得已,但总的来说,还比较畅快。

吏部左侍郎崔恭升尚书,右侍郎李秉进左侍郎,左通政尹旻升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马昂升尚书,右侍郎薛远进左侍郎,翰林院学士丘浚升右侍郎,年头升一级,年尾升一级;右都御史程信调刑部尚书;礼部、兵部、工部还是老熟人。

督察院左都御史还是陆瑜,右都御史钟同、左副都御史钱溥、右副都御史余子俊;

通政使张文质,左通政赵昂,右通政杨贡,还是四品,不过从地方到中央,感受应该不同;左参议陈鉴,原翰林院侍读学士,主要是脾气不大好,不适合主持翰林院工作。

少詹事林文升詹事。

侍讲学士柯潜升翰林院学士,侍读江朝宗升侍读学士、杨守陈升侍讲学士,侍讲孙贤转侍读,修撰孙贤进侍读,编修徐琼进侍讲。

领导严重缺员,下面人多,资历还是不够,于是虚位以待。

表现出众的高明则被提拔为江西按察使。

当然,最大的黑马是王越,在平息走私分子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加太子少保。

不到四十岁的正一品,而且是以科举入仕的,前后不过十二年,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实在堪称罕见。

另一个高兴地合不拢嘴的是都督卫颖,被封为宣城伯;平江伯陈豫也更进一步,拿到了侯爵,但是都还没有取得世袭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