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8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太皇太后对她这段时间的工作不甚满意,尤其是常德公主的事,还曾经说过,但是汪舜华坚持:“薛桓不敬公主,若是由着他,恐怕下面会认为是咱们的意思,故意虐待公主。”

太皇太后见她主意已定,看常德长公主气色还好,关切的问了几句,也就不说什么了。

汪舜华自然是没时间做煎饼的,也不大会做,好在有小厨房代劳。

永安公主和重庆公主都已过笄年,力气大些。她们将宫人用红丝线系上的煎饼抛上屋顶,效仿女娲补天,抛不上去也没关系,撕成小块撒向天空,意思到了就行;其他的公主年纪还小,也没关系,撒向地面,意为补地。

周贵妃带着女眷们行礼,致辞:“今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永安长公主兴高采烈的和姊妹们比试射箭,跟前两年张懋等人自然没法比。永安还好,有一箭射到靶子上,重庆等连箭也不知道飞到何处;几个年纪小的,连弓都没长开。

太皇太后看得好笑,皇帝却拍着腿笑:“姐姐好没出息。”

他从姐姐手里拿过弓箭,轻轻一射,正中红心,胸脯挺得高高,接受着周围人的赞叹和恭维。

太皇太后也很高兴,夸奖孙子:“我孙子真能干!以后一定能和女娲一样,杀黑龙、断鳌足、拯生民于水火。”

皇帝重重的“嗯”了一声。

刚到南郊祭祀完天地,得到辽东急报:东宁伯焦礼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他是蒙古人,守备宁远三十多年,保持了边境和平和安宁。

汪舜华下旨辍朝一日,追封东宁侯,谥襄毅,遣官谕祭营葬;他的儿子已经去世,孙子焦寿还没通过去年的考试,正在东苑补课,只能先回去守孝,看下次能不能过;于是让宣城伯卫颖前往镇守。

接着,得到了固安伯汪泉去世的消息,享年八十五岁。

不管有过怎样的不愉快,他是汪舜华的祖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是当年他攀龙附凤,也就没有现在的汪舜华。

因此,他的后事还需要慎重对待。

汪泉被追封固安侯,赠太保;汪舜华按照制度率领太妃太嫔女官们在宫里哭了一回,又带着孩子们到汪家奔丧。

20年了,汪家早已今非昔比。当年不过是中等之家,如今却已经成为京城一等一的豪门。

她的异母弟弟志骧去年考封没有通过,但在景泰五年娶了成国公朱仪的妹妹。汪舜华有意让他到前线锻炼,但汪泉父子不肯,只能留他在北京。长妹明华则在景泰三年嫁给了安宁伯罗亨信嫡长孙罗通,次妹春华许给了衍圣公孔弘绪。

汪瑛这样的皇亲贵戚,后宅宠嬖自然不少,其中有的是下面官员商贾孝敬的,也有的是他自己买的,甚至还有宫里出来的。毕竟是亲生父亲,只要他不太过分,索要名门闺秀,汪舜华也就许了。

这些女人,先后为他生下了八子六女。按照规定,亲王法定妻妾三人,原配亡故,已娶次妃,就只能立一位夫人,郡王以下同理。

汪瑛原配已逝,又娶后妻,编制已满,所以这么多女人孩子,都不能讨封。

事实上,汪瑛曾经几次三番为妾室和庶子们讨赏,甚至搬出“我是你爹,没有我就没有你”之类的话来压人。

汪舜华钱是可以给的,反正她有年俸,吃穿都是官家管着,每年支一万给女学,还有两千,就给娘家了。

只是别的却没有。原因很简单:“亲王郡王都要遵守规矩,你凭什么例外?是,没有你就没有我,但是我娘呢?没有她难道就有我吗?这么些年,你追念过吗?——太祖皇帝的嫡子嫡孙还要守规矩,我有那本事能越过祖宗去?”

汪瑛只得愤恨而退。

堂弟志平正统十四年成婚时,她还是王妃,娶了锦衣卫指挥佥事郭良的侄女;志嶷在景泰五年娶了西宁侯宋让的堂妹;志平则在去年娶了魏国公徐永宁的堂妹。

堂妹丽华在景泰二年嫁给了燕山右卫指挥使;容华则在次年嫁给了羽林前卫指挥使。

不独家族飞黄腾达,甚至舅家周氏,也因此一飞冲天,不过周家子弟相对低调,虽然并不出色,也还算上进,汪舜华也愿意抬举他们。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古皆然。

汪舜华久居深宫,很难看到这些人,上了香,叮嘱了几句。

今年是京察年。现在各省的土地清理还在进行,没有把人叫到北京,只是把考核资料送过来——按照制度,州县每月一考察,上报于府,府考察,每年一报,上报布政使司,每三年,巡抚、按察使司通核官员事状,造册具报吏部,作为外官考察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