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1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看他满脸通红,情知被吓倒了,摸摸儿子的脸;太皇太后搂过皇帝:“不要吓倒我孙子!”

汪舜华强忍住眼泪:“你以为我在吓唬你?你越怕什么,人家越给你来什么!既然你们怕流言,我就专门给你造流言,从今以后大臣也不用干事了,想排挤谁,直接造谣生事就可以。那才真是国家不国!当年纣王不过是用了副象牙筷子,朝臣就看出了亡国的征兆,怎么因为流言放逐贤臣,反倒成了朝廷的用人之道?从古以来,可有这样的道理?”

“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怎样展现你的德行,怎样让群臣都围着你转?就是空喊几句崇文尚武的口号,就能让下面甘心抛头颅洒热血吗?不可能的,取信于人没那么容易,既在上位,就是用好你手里的权柄,坚定不移的指挥群臣朝着既定的目标去,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赏罚分明,群策群力,如此而已。——身为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担当、皇帝的坚守。只有你站得稳,下面才能立得住;只有你给下面撑腰,下面才会有劲头。否则,像厨娘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不是多就是少,永远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那就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甚至学宋高宗自毁长城,换来一时苟安;真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谁愿意为你效命?”

第222章 将星璀璨(附小剧场10)

在李瑾等人起身班师回朝的时候,另外一批人也在动身前往北京——明年又是宗室资格考试的年份,五月里汪舜华下了诏书,亲王一级的都需要进京,郡王及以下需要考试的来就行。

因为有了一次经历,不管是朝廷还是宗室,都轻车熟路多了。

上次考试没通过的大多数选择了留下,这回进京的人员不算多。

正月里,刑部尚书程信丧母,这时候就顾不上这些了,他夺情,儿子敏政回去料理家务。

四月初,岷王终于入土为安。安葬遵化,还是按照以前的规格和礼仪,当然襄王带人前去送了一程。

六月十五日,集贤院学士薛瑄逝世,享年七十六岁。当时他自觉大限将至,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最后一字尚未写完,便与世长辞。

汪舜华闻报,遣李贤谕祭,命有司为其办理丧事;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清。

薛瑄去世时,十三经的整理校对尚未完成——主要是现在朝廷事情真的多,不仅翰林院帮不上忙,集贤院还经常被抓壮丁。都是一群老大爷,工作效率真的不高。

十月初,李瑾等人抵达北京献俘。襄城伯李瑾进封为侯,程信加太子少保,各赐玉带、宝刀、织金麒麟服;此外,其中有功将校也得到了封赏,其中张显从从六品百户擢升正四品指挥佥事。

一颗计划外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一个月后,黔国公沐琮、永顺伯薛辅等回京献俘。西南边陲明面上的反抗势力已经全部剪除,剩下的就是钝刀子割肉,慢慢削。

将近两年不见,沐琮长高了很多,皮肤也黑了很多,但这不是重点。汪舜华本来想亲自出城迎接,到底不符合制度,由于谦带人出城迎接,然后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奏凯献俘是属于军礼,因此相当隆重。汪舜华带着皇帝,还有在京的宗室勋贵、文臣武将参加。

看着军容威武,礼节标准,汪舜华以下,都是暗暗赞许。

都督同知沐瓒封南安伯,世袭;威宁伯王越和永顺伯薛辅则双双拿到了世袭铁券;其他有功的将士,都得到了封赏。

比较为难的反而是沐琮。毫无疑问,他是此次西南平叛的第一功臣,但他本身已经是国公,而且是世袭,再往上就是王爵,这当然不可能,否则祖制就不答应。

于是汪舜华下旨涨了一千石,同时赐田一百顷,仅次于亲王和于谦——他除了公爵的俸禄,还兼领正一品的工资。

这真的是不仅赢在了起跑线上。

殉职的要抚恤,贻误军机的泰宁侯陈泾被摘了脑袋,爵位也除了。

让汪舜华高兴的是,在这三年各地的平叛中,发掘了一大批可用之才,王越、沐琮这样的军事天才不说,有沐瓒、薛辅等干将,有毛吉、陶鲁这样文武兼备的全才,以及张显、苏宁、章涛、李涛、杜长青等三四百底层将校。

他们此前基本上都是各王府的侍卫或者卫所的兵丁,被兵部看中或者被都司推荐,参加了武举,又到中央军校进习,然后到各地参加土改,碰上了反叛,从而脱颖而出。

他们中会走出大明的韩信、卫青、霍去病、马援、李靖、李绩、苏定方、裴行俭、王方翼、王忠嗣、郭子仪,会走出建极时代的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张玉、张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