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3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只是银子虽然多,要想从中捞一笔却有点难,除非你不怕死。

太湖的问题和前两个差不多。洞庭东山和西山原为湖中两大岛屿,后因东山与木读间泥沙淤积,滩地扩展,现在差不多岛与沙洲相接,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一大湖湾;加之围垦湖滩地,东太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狭长见阻水严重的浅涸湖区。现在也全面清退田地,并进行清淤。

微山湖算是个新问题。它本就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承受东、西、北三面,鲁、苏、豫、南直四省30多个府县的来水。这些年来,黄河不断决溢的淤积抬高泗水西岸的高地,导致黄河水长期占据此处形成了大面积湿地;尤其前几年因为治理黄河,挖了不少月河注入,让它的水域更加宽广。

汪舜华对“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实在印象深刻,下令对周围居民进行搬迁,拓展水域,让原来分离的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逐渐连成一片,形成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8~28公里,湖面面积2800平方公里的超级大湖。

这四个湖因为地处济宁以南,被称为南四湖;而济宁境内及以北,还有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和马场湖,被称为北五湖。同样在运河河道上,起着蓄水济运、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因此也进行了疏浚和拓展。

最难的反而是杭州西湖。

汪舜华上辈子去过那里,对那里的湖光山色念念不忘。杭州没有王府,于是打算在西湖畔的报恩寺遗址上兴建浙江省图书馆,记得这里有个著名的万松书院,包括王守仁在内的一波牛人都曾在此讲学。

只是一问,才知道西湖早就不是当年苏东坡笔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人间仙境,反而已经处于泯灭的危境。

于谦说起了杭州民间传唱的民谣:“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名后,只见湖光不见笆。”

西湖三面环山,加上人为因素,很容易被侵占。历史上从五代到明清,几次湮塞、几度疏浚。尤其南宋灭亡后,人们把王朝的覆灭归罪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废而不治,任豪门占湖为田,水塞不通。

历史上直到正德初年,四川人杨梦瑛出任杭州知府,力排众议疏浚西湖。

汪舜华心闷得不行,下定决心,一定要恢复西湖往日的风貌,并让它更加秀美动人!——还要对全国所有的大江大湖进行清理,决不允许侵占河湖。

她让于谦会同阁臣、工部、翰林院等拟定了整治方案,并亲自修改审定了这个方案。

西湖整治不是那么好整的,难度并不低于鄱阳湖和洞庭湖,这两个地方很多其实被王府的势力侵占了。现在宁王系败亡,襄王系回到北京,他们当年占据的湖区被收回,现在即便要迁出百姓,官府那里有官田,可以置换,再按人口给点银子,大家也就认了;但是西湖周边的耕地,很多人已经种了很多年,其中有不少当朝权贵。

好在沐琮不是怕事的。

他抵达杭州的第二天,就率领地方官和水利专家来到西湖,现场勘察地形。当年苏东坡在湖上留下的名堤苏堤已快被吞噬;而大名鼎鼎的“柳浪闻莺”,只剩下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和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

沐琮没有再拖延。三天后,他贴出了告示,令占湖为田、筑屋建园的富豪迁屋平田。考虑到这确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田地给与一定的补偿;当然园林住宅之类的你就只有自己认了;与此同时,他亲自在西湖边驻扎下来,指挥五万民工进入湖区开工。

从五月初到年底,工程历时七个月,耗银近八十万两,清田近18000亩,是杨梦瑛的三倍,此外还拆除私人园林10余处,房屋800余间,主要是沐琮有来自中央的支持,能够无所顾忌的开展工作。

这应该是继苏东坡疏浚西湖之后最大的疏浚工程。不仅拆毁西湖及周边地区所有的葑田,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湖面,而且全湖进行了挖深;同时疏浚逐渐淤塞的历代水井。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

工人把挖出来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阔至六丈,并沿堤种植桃柳,恢复苏堤旧时样貌。

其余大部分淤泥则被堆在湖西山麓边,筑成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堤上筑六桥,首桥因近净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称环碧;第二桥,因是金沙滩水的出处,便名流金;第三桥因近龙潭,深黝莫测,时有祥光浮水,题曰卧龙;第四桥便是隐秀;第五桥因桥畔建有三贤祠,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贤。第六桥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长矣。《诗》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题为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