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4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此外,十王府是安置未成年皇子的,肯定要保留,诸王馆和会同馆以后可以改建,但那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日中坊的安艮厂、明时坊的盔甲厂都是生产军械的,但都靠着城墙,位置不算好,现在一时顾不上,以后有需要再说;但阜财坊的王恭厂是个火药桶,必须迁到外城,就到人少的城北。于谦圈了德胜门外一大块地,但城北土地太多,找个离得比较远的修房子,附近一带圈起来养马之类的,总之不许靠近!

当然,郡王及其以下就要放在外城了;相应的还要考虑街市、寺庙、衙门等等地方。蒯祥在尽量尊重地形的前提下,把外城四大主城区各分为20个四四方方的坊,四个角落各算一个坊,连同现有内城的28个,总共将达到112个坊。

画完草图,接着就该说施工图了。因为有一大堆宗室贵戚会安排在外城,所以基础设施一定不能差了;后代那种重地面、轻地下,动不动反复开挖、一下雨到处看海的场景一定不能出现!好在明朝搞排水建设还是很有经验的,不管是北京还是南京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后代长安街总长约12里,号称百里长街,宽80—100米,但这是建国以后几次大规模改建扩建的结果,明朝长安街全长8里,号称十里长街,宽度也不够。汪舜华看着图纸,觉得这条主干道还是修的宽敞一点才气派。白圭遵旨,因此当初修旅馆的时候,尽管用地紧张,他没有往街上逼,会同东馆就在原基上,但把对面的头条胡同拆了,加上巷子,让出了将近2米的宽度,就和皇城内的长安街一样宽了,南薰坊那一段反而稍窄了几米,不过影响不大。

当然,在白圭的设计里,应该把整个长安街全线贯通,南薰坊那一段不算大事,但是往东观音寺胡同那一片最好全拆了,直到贡院和观象台附近的城墙;往西过了太液池,长安街一段骤然变短,小时雍坊和大时雍坊也要动一下,再往西几条胡同最好全拆了。当然,最好把城墙上打洞开城门,让内外城连起来,否则阜成门以南一大片地方想要进城得绕好远,东边的朝阳门也一样。只是暂时不敢说,怕遭来骂声一片,至于把城墙拆了的做法,更不敢想。

汪舜华没有体会白圭的想法,拿到规划图,和重臣们商量了下,觉得不错,就批准了;当然,大家其实都有点不爽,尤其汪舜华,上辈子北京的城墙早就拆了,现在还要立起来,本来就觉得不方便,何况内城九道门,只有城南是三道门,其他方向都只有两道门,这路绕的有点远,尤其长安街居然跟盲肠一样两头不靠,一条线上还是城墙,连门也没有,实在不够气派。

汪舜华皱着眉头,觉得长安街沿线还是笔直一线、最好内外联通比较好。可是现在外城没建好就现在内城墙上打洞,实在不好,那就只有先这样。

外城的几条主干道——对应内城的西直门-东直门大街一线、阜成门-朝阳门一线、长安街一线、宣武门街一线、正阳门一线、集贤街-崇文门街一线、安定门大街一线、德胜门大街一线,宽度都是180米,长安街一线达到180米。主要是汪舜华记得当年上历史课,说唐朝的长安比明朝北京大很多,尤其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80米左右,觉得应该压过去,于是又拓展了30米,反正城外都是田地,现在不弄宽点,以后就很麻烦;然后外城东西、南北方向拉通,各要修四条笔直的大道,这个工程量有点大,但是不能少。一来气派,二来这是框架,框架立起来了,其他的也就好摆布。顺天府已经领旨,以后外城修房子要预先审核,否则就算乱搭乱建。

如果放在以前,这样的工程白圭是不敢想的。要知道,除了三大殿等重要宫殿和宫内主干道能使用所谓的金砖,其他地方只能用青石板来铺,采集和运输都很麻烦;现在现在不一样,因为有了一样东西——水泥。

汪舜华是真的不会做水泥,但看了那么多穿越小说,总还记得水泥就是石灰石和石膏还有黏土高温烧出来的,只是怎么烧、配比是多少,那是真的记不清楚了。

记不清楚也没关系,明朝有的是工匠。

因此有次汪舜华和徐埕等人了解堤坝的修筑时,就说:“用糯米作粘合剂实在太奢侈,只怕偏远穷困地区用不起,能不能用其他更简便的东西取代?我记得石灰之类的很有粘性,是不是还有个什么黏土?把他们研磨细了放在一起烧,会怎么样?”

本来谁都没当回事,但是太后说了,大家只能试试。好在北京产石灰的地方不少,包括石景山,石灰岩大理石什么的很多,北京开采石料都是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