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4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当时汪舜华让贴身的内宦李鸿前来督工,白圭只得安排,反正不成也没事;何况实在很简单——就是把石灰石和粘土研碎,混合后在石灰窑中煅烧,再加入适量石膏,研成细粉。至于石膏什么时候加,加多久,温度多少,烧多久,只有慢慢去探索。

烧出来的是灰扑扑的细粉。按照要求,把它和河沙、碎石和上水搅拌,还真的有粘合的作用,都觉得很有意思。

白圭来了劲,加上这是太后钦点的工程,于是调集最好的工匠日夜研究程序和配比。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在建极七年底,工匠们摸索出了规律——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於盘上,加热干燥。将乾料打击成块,然后装入石灰窑煅烧。冷却后打碎磨细,制成水泥。使用水泥时加入少量水分,拌和成适当稠度的砂浆,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工作场合。

——这和11世纪上半叶制造出来的波特兰水泥大体一致。

当然,这种水泥也还有问题,就是温度是多高还不够确定,要么烧的过火,要么不够,因此质量不稳定。实验的时候甚至发现有的建筑倒塌,因此没有用于河堤修筑。

实践出真知。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实验,自然多少有点发现。不久,工匠陆诚发现,煅烧到含有一定数量玻璃体的水泥烧块,经磨细后具有非常好的水硬性;另外一个工匠姚庆之也发现,在烧成物中含有石灰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

根据这些意外的发现,蒯祥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烧窑的温度必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确保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

这个重要的发现让水泥的质量有了保障。

汪舜华得到消息,大喜过望,赏了参加试验的工匠,尤其陆诚、姚庆之,得到了重赏。

第238章 北京的建设(下)

另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火药,甚至更早一点。

汪舜华打着崇文尚武、强国富民的口号进行改革,自然对军队和军备格外重视——虽然她基本等同于军盲,但也知道冷兵器是干不过飞机大炮坦克的,要想打败北方,还是要加大炸药和火炮的研究。

因此,不仅每次考封的武试和武举,汪舜华要亲自带领勋贵武将参加,还时常到京营督导作风、激励士气;同时加大京营和地方将领的交流力度,京营士官做得好,扔到地方尤其边镇去建功立业;地方士官做得好,放到京营进一步锤炼;甚至文进士授官前到集贤院进行上岗培训,骑射也是必修课。

为了表示对火炮的重视,汪舜华还亲自演习打炮——是不行的,力气不够,但可以装弹。她兴高采烈,下面的胆战心惊——这年头,火炮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容易炸膛!

汪舜华没理会下面的想法,接着又去火药厂视察。包括于谦在内,都是一脑门子的汗。

在那里,汪舜华看到工人忙忙碌碌,目瞪口呆。

兵部尚书罗绮想多要点军费,就说制造火药必须要用绿矾油,但这东西价比黄金,因此造价实在很高。

绿矾油就是稀硫酸,因为最初是由绿矾制得的油状液体,牛鼻子道士炼丹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怎么做的汪舜华实在想不起来了,记得以前穿越小说的主角都要造一回,拿这个发家致富,但记得化学方程式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在实验室弄出来都不大容易,更别说大规模化的生产了;但有件事总算还记得——他妈的绿矾油不是这样用的啊!

到底接受了这么多年的科班教育,又经受了无数小说的洗礼,自然知道黑火药是最原始的火药。当然原料配比啥的都不记得了。

工头倪诚也是头一遭接待这样的大人物,有点紧张;好歹听人说太后为人和善,振作精神,奏告说:“火药的原料主要是硝石、硫磺、木炭,配比按38%、10%、18%达到最好的效果。”

汪舜华的化学都忘得差不多了,不知道到底对不对;自然也不知道,虽然宋代就已经掌握了火药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还不成熟,除了这三种成分,还掺杂着清油、麻茹等十种成分,这些主要是易燃物质;元代火药配制构成更加合理,火药的组配比率更加科学,其中硝石约占20%、硫磺约占20%、木炭约占20%;明朝火药配方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火绳枪、火炮、火门枪的发射药,另一种是爆炸火药、喷射火药、燃烧火药。

明代黑火药配方的进步同外来的影响密切相关。不过现在对外贸易虽然已经兴起,但欧洲人的佛郎机也还没有制造出来,因此还是用的宋元的老办法,加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