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5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真让人头疼。

文官不喜欢太监,但他们不知道早晚有一天,太监会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到时候,谁来替代他们的职责?

第240章 新时代的曙光(上)

忙完太监们的事,还要忙另外一件事:设立皇店。

建极改元,汪舜华就拿皇店开刀进行反腐,如今复设皇店,并不是她突然抽风,想要与民争利。

事实上,早在建极四年,汪舜华就新设了三处皇店。说是皇店,其实是纺织厂。

废除贱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防止流民沦为难民,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户部就那么点人,于是汪舜华叫来后宫的内宦和资深的宫女,让他们各拿了2万银子,去外面购置房屋机械,招募没有产业的百姓进行纺织印染。

自从做了王妃,身边的侍女都是到龄就打发出嫁了。现在这些,都是当年年龄太大,或者不愿意匹配婚姻的,在尚宫局多年,朝夕相处,很有感情,跪在地上不肯走,只说:“妾愿终身服侍太后。”

汪舜华只认不是感性的人,看到这样子,心中潸然,坠下泪来:“我不是赶你们走,而是为了你们,也为了朝廷着想。贱民辱贱已极,丑秽不堪,有污清化,废除贱籍,势在必行;但这么多的贱民,一旦被逐出家门,没了去处,就只有等死,或者啸聚作乱,成为朝廷的隐患。让你们去办店开厂,就是要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知道,除了为奴为婢,世上还有他们的去处。朝廷不是只要一个虚名,而是切切实实的希望他们能过日子,能过上好日子。”

“你们在我身边也这么些年了,不管是胸中的才学、气度、格局还是人品,都不错,年龄也不小,不应该就在宫里做个伺候人的奴才;我是希望你们能干一些事,不能济世也能安民,晚年能过得好日子,如果有下辈子,也能有更好的人生。别哭了,你们在外头干得好,过些年老了还回北京来,我给你们找地方。”

宫人们这才收了眼泪,叩头。

当然重话也是要说的:“你们出去不许惹是生非,必须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不许滋扰地方、危害百姓。此外,该交的税就要交,该发的工资不许拖欠;账目也要清楚,该你们的不会少,但如果中饱私囊,从严从重处置;我会随时派人来查账目,言官和地方官也会盯着你们,要是不怕死,就往上撞。”

这三处皇店被命为“仁和”,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经过五年的经营,已经收回了投资,开始盈利——按说不用这么长时间,但这是汪太后亲自主抓的皇店,各方面都极其规范,汪舜华每年都要亲自过问皇店的经营情况,是否按时足额纳税、上缴红利、发放工钱,此外还有奖励创新发明和年终绩效奖励,甚至专门抽出经费,用于支持工人及其子女读书识字——所以虽然资金回笼要慢一些,但员工创造的积极性相当高。

稍后还创办了仁和运输公司,专门跑海运,更是赚的盆满钵满。朝廷给公司的运费,从南京到北京是20%,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航道、总结经验、建造大船,将成本降到了5%!

为此户部不止一次的提出要降低运费,汪舜华冷冷的看着他们:“是不是以后所有从南京运到北京的粮食,都只按10%给运费?”

下面不敢说话了,如果这样,仁和公司只是少赚了一些,其他的公司也好,私人企业也罢,就只能赔本了,反而只有仁和公司能做这生意了。

行情如此,仁和公司还是大量挤占市场。每年通过海运,大约600万石货物被从江南运到北京,其中至少有七成归属仁和公司。

此次开办四处的皇店照样以“仁和”命名,除了发展生产,也有安置太监的需要,主要生产宣德炉和景泰蓝。这两样艺术瑰宝,深藏禁宫实在是可惜;此外,还派人去福建研究茶叶制造。

此前汪舜华拿着宫里造办处制作的景泰蓝赏赐了不少王公贵戚和文武重臣;也赏赐过藩国。这样精致奢华的东西,刨除本身的政治意义,大家都喜欢,朝鲜、琉球等国曾经多次遣使请求赏赐。

汪舜华拒绝了。我只不过是投石问路打广告做宣传而已,真当我冤大头吗?

现在正式向民间及海外出售,相信很快可以风靡海内外。当然,这两样东西都属于奢侈品,售价很不低。

仁和纺织虽是皇店,然而半路出家,不管是底蕴还是技术都不属于领先,不过是有皇家光环加持而已;事实上,现在全国都在加足马力进行纺织。

汪舜华会开皇店,但更关心的是朝廷的财政问题;何况流民问题和奴婢解放问题,既是政治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如果不能确保就业,那么口号喊得在响也是放屁;再说,有些技术革命不能在农民家的小手摇车上出现,而会在大规模的生产车间里产生,毕竟那里才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也有足够的产业工人,可以碰撞出火花;何况朝廷寅吃卯粮很多年,现在又凭空多出几十万衙役要养活,中央缺钱,地方上同样日子不好过——有些地方地广人稀,一个县1000人足够了;但有些地方人多事情多,1000人还真的不够,虽然朝廷已经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到了,但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现在百姓日子好过了,水涨船高,那么衙役的待遇是不是也应该提升一下?——但是中央已经做了这么大的努力,你好意思再开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