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6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想想又咬咬牙,天文学要发展不能光用爱发电,观测的器具不能少,别的什么可以慢慢来,但是望远镜一定要有!

望远镜的原理啥的都说不清楚了,总不过是光的直射折射反射,反正就是凸透镜凹透镜那点事,排列组合一个个试。

要命的是制作望远镜,就必须要用玻璃。

后代的玻璃实在常见不过的生活用品,触手可及;但在明朝,这玩意真是个高档奢侈品。

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能制造铅钡玻璃,这与西方的钠钙玻璃是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铅钡玻璃烧成的温度低、颜色多,可是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狭小,因而被更实用的瓷器代替。

汪舜华是真的不会做玻璃,虽然学过理化生,也看过无数穿越小说,但隔得太久,真的不记得了;当时就是图着乐子,没想过世上真的有穿越这回事!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是没办法,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好在人是活的,办法还可以想。

无色透明的物品,有,水晶。

这玩意现在金贵得很,甚至超过金玉珠宝。

但是没办法,先就是它了。

汪舜华命人打磨了几个镜片,自己试了下,觉得不错;招来于谦等人,章纶还想说这种玩物,太后千万不要沉迷。

刚把东西交出去的于谦突然回过味来:“这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将士们有这个东西,侦察敌情可就方便多了。”

汪舜华点头:“于先生说的极是,不仅是侦察敌情方便了,甚至观测星象也准确多了。”

因为造价实在惊人,第一批制作出来的望远镜很少,20个,说是纪念先帝20周年诞辰。除了奉献给太皇太后、皇帝,只赏赐了亲王、长公主还有公爵、内阁学士。

汪舜华还觉得不满意,其他人却兴高采烈,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包括皇帝。汪舜华看大家兴奋地到处看,甚至连老臣们也不例外;总算想起来正事:“这个凸透镜聚光,刺眼,所以在阳光强烈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尤其不能直接去观测太阳,否则,连眼睛都有可能刺瞎。”

大家应了一声,即便退下了。

汪舜华则招来科学院的工匠们,再一次询问玻璃研发的进展。

水晶虽然能制作望远镜,但毕竟造价太高,而且说实在的天然矿物,清晰度肯定不高,拿来装潢门面还可以,真的要普及、要推广,还是必须依靠技术量产。

必须要把玻璃弄出来。

玻璃是有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载。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2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但玻璃的制造相当保密。当时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现在对外开放,国内的茶叶丝绸大量外销,外国的粮食和其他奢侈品也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其中就包括玻璃。本身造价高昂加上物流成本加上高额的关税,这种东西自然成为顶级奢侈品,是黄金的好几倍,所以汪舜华宁愿选择水晶来制作。

但早在建极元年底,汪舜华就交代了科学院,要把玻璃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快十年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是汪舜华知道,玻璃制造不难。

必须要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第244章 旧事(建极十年,1467年)

建极十年来到了。

执掌帝国大权,已经快十年了。

边屯清理在去年底已经全面完成,勋贵带着言官回京复命。应该说,清理的效果相当很显著的。在各都司上报的基础上,清理出一部分吃空饷的、又淘汰了相当数量的老弱病残,把他们划归民籍,军士人口少了10%;清理出一部分私占军田的,又通过反腐什么的划拉了一部分,土地多了18%;一些治军不严、行为不谨等将佐被撤职查办,一批官兵反映的问题得到纾解,汪舜华很高兴,朝臣也很高兴。

历史上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成化犁庭,但这几年因为边庭相对稳定,汪舜华暂时还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内地的军屯清理了,把战斗力提升起来再说;当然,边将的安排也要着手了。

今年是武会试举行的年份。黔国公沐琮和兵部右侍郎项忠主持了会试,随后进行了殿试,二百名武进士分拨好了,到各地参与军屯清理。

年初徐埕带着弟子们回到北京,汇报了黄河整治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