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6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张大成悲愤莫名,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原本收了对方贿赂扬言孙贵先动手对方无罪的官府,知道他老婆自杀殉夫了,立刻准备为她申报贞节牌坊;原本一文不明的张家,也马上身价百倍,甚至有乡绅上门为儿子提亲。夕阳下送婚的队伍缓缓出发,张大成和老婆则在家门口相顾无言。

《立斜阳》的成功可以想见;稍后,程敏政的另外一部《王娇鸾百年长恨》更是轰动一时。

汪舜华记得曾经在三言二拍里见到过这个故事,连名字都一样;但是她叹了口气,没想到居然真有这回事,而且就发生在现在,当然年号从天顺改成了建极。

简单的说,就是个一见钟情、始乱终弃的故事。女主角王娇鸾是个绝代才女,父亲因为爱惜她的才华,确切的说需要她的文笔所以不舍得将她出嫁,结果女大不中留和官家公子周廷章相恋。当然面对负心汉,报复起来也很有意思,趁向吴江县发公文的机会,将从前唱和诗文、绝命诗三十二首及《长恨歌》一篇,连同婚书,汇成一帙,放入于公文内,然后悬梁自尽。

得到文书的吴江县令陈绶深以为奇,适逢右都御史钟同到地方巡察,就当奇闻说起这件事。

钟同这种一身正气的人,很看不惯这种无媒苟合的事,但更讨厌负心薄幸之徒;尤其看了诗文,深惜娇鸾之才。

于是招周廷章诘问,廷章初时抵赖,但证据确凿,于是被收监。

钟同还存着点促成美满姻缘的念头,结果得到南阳卫的文书,说王娇鸾已死,于是将周廷章大骂了一通,用乱捧打杀。

因为没有先例,钟同很为了这件事遭到诘难。

汪舜华倒是没为难他,只是淡淡地说:“既然周廷章自己写下‘男若负女,万箭亡身’,转身没恩背盟,合该他有此报。”

其实从量刑来说,还真的不能说合适。只是这年头,能为女人做主的太少,尤其王娇鸾已经死了,汪舜华也就对渣男没什么同情心,反而感慨王娇鸾的际遇——这样一个绝代才女,居然因为一个渣男断送了性命,真的是人间不值得!

周廷章固然该死,王娇鸾的父亲王忠同样脱不开关系,汪舜华考虑到他女儿都没了,也就没有为难他;只是反过来催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后世她听到这话是要嗤之以鼻的,但是现在自己要这样说,因为她需要人口。

这是个不错的角度,朝臣也就算认了。

钟同和程信都算是政法系统的,虽然现在没这个说法,但是关系很近;程敏政因此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又调阅了刑部案卷,加上前几部的积淀,写起故事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只是汪舜华看戏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胃疼——那个棒打鸳鸯的王忠,是不是自己?王娇鸾也是快20岁没嫁出去才闹出这档子事情!

但自己说出的话,还得忍着。

没多久李贤很快跟她打报告,老父年迈,最牵挂的就是大孙女的婚事;恳求接女儿回家完婚。

汪舜华准了,装作没看到程敏政的傻笑。

第247章 报得三春晖(三)

汪舜华当然知道,作为政治家,尤其是在上位者,是不能有爱好的,至少不能让人知道她有爱好。

但要想占领舆论阵地,光控制邸报是远远不够的——识字的人才多少?能看得懂朝廷报纸的还是读书人!

——是,报纸转载不允许擅自删改,但是人家不会不转载、或者配发评论吗?就算不行,文人也有自己的途径,结社唱和、互相呼应;甚至编一些童谣、传唱一些故事。朝廷也找人,但是朝臣都忙得鸡飞狗跳,汪舜华自己的古文水平又拿不出手,四平八稳的歌功颂德怎么斗得过尖锐刻薄的讽刺劝喻?人家稍微改头换面就能放大效应。

因此,不仅要让人知道她的爱好,还要让人知道,这是一种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雅好。

既然上有所好,自然下必甚焉。

普通群众记不住那些文绉绉的话,但是明君贤后大团圆符合期待。甭管开先官员怎么贪赃地主怎么残暴衙内怎么胡闹,最后等贤臣奉太后旨意前来收拾残局,歌颂一番,就算皆大欢喜。

商良臣就这样干了。其实最初设计很简单,就是少女孙玉洁和青年傅朋一见钟情,在刘媒婆的撮合下喜结连理的故事。

只是情节太过于简单,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因此商良臣反复修改,在老爹的指点下,终于拿出了全本:刘媒婆见傅朋给孙玉洁手镯,就向玉洁要来绣鞋,答应代为撮合。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夜至孙家庄,误将玉洁舅父母杀死,将一个人头投入刘公道家内。刘公道惧罪,打死长工宋兴灭口,县令赵廉将傅朋屈打成招。宋兴之父宋国士控告,也被押入狱。宋女巧姣已与傅朋订婚,前往北京告状。太后责令刑部尚书复查,真相大白。太后复审后,斩刘彪、刘公道,并以孙、宋二姣赐婚傅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