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7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拨了拨茶,知道你们这些书生最爱做梦,如果不把这个梦写的深刻,怎么能让群众喜闻乐见,怎么能让大家都知道铁面无私不是无情,反而是大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戏曲这样受欢迎,大家都看到了。不仅是改革派的想要借此扩大影响,哪怕是保守派的,也想分一杯羹,含沙射影语带机关。

《白华传》成了笑话,但是没关系,可写的还有很多。比如吕后则天刘娥,都是大名鼎鼎;还有萧太后,临朝摄政23年,将辽朝推入鼎盛;但她杀伐果决,和重臣韩德让关系特殊。

甭管真的假的,只要史书记载了,就不算咱们胡编乱造。

别问,问就是你心虚。

汪舜华揉揉眉心,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什么事都能找到样本。

好在现在小说才兴起不久,还不够成熟,即便是文人独立来创作的,也借鉴了话本的特点,文学性不说,史实性反而比不过后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已经很良心了,忠奸倒置、指鹿为马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不用汪舜华开口,文林馆就直接打了回去。

知事刘珝是翰林院出身,后来在詹事府侍奉皇帝读书,以门第自重。副职孙贤更是景泰五年的状元,只是他刚直易怒,度量狭小,不仅与同僚不和,而且多次上言抨击改革;另外一个副手金绅是孙贤的同榜,授刑科给事中,进都给事中,同样性格狷介,而且他是言官,有事没事上书大骂,汪舜华实在受不了,把他们打发到这里来。

下面的中层领导当然没有这样的水平,但也是国子监成长起来的老官僚。

你们不是眼睛里不能容沙子吗?

那好,留着对付文人吧!

可以想见,这些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将如何对待这些送上门来的菜鸟。

孙贤拿着一本记述刘娥的小说,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情节结构开始,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批判,可比后代观众品评电视剧还要严苛。

作者当即傻了,差点怀疑人生。

不怪孙贤等人鸡蛋里挑骨头,小说写刘娥抢了李宸妃的儿子这才晋升皇后垂帘听政,在当下实在敏感——如今还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是宋仁宗的身世早在元朝就搬上了历史舞台。既然是有名的典故,翰林们还真的不陌生,也知道是宋真宗默许的,如果只写到抢儿子,也没什么,正好隐射一下孙贵妃;但是写到真宗去世太后垂帘听政,那就要小心了,如今民间已经隐隐有声音说皇帝不是太后亲生的了。

记述李唐开国的《说唐》也得到了这样的待遇。明朝文人挖掘历史、记述历史的视野格局与清朝文人差不多,甚至想得到朝廷的认可,少了很多民间故事,大体的情节脉络都是按照史料来的,充其量写某某是星宿转世,都无关紧要;不过文人写的,自然就体现了某种文人的审美和倾向。

汪舜华忍不住吐槽:“这个凡事只会哭的泪包是李世民?”——二凤是爱哭,但人家不是大哭当前束手无策的抱头痛哭好吗?

得,后面不用看了,不知道是不是又把程咬金写成混世魔王,给苏定方涂了个大白脸:“你写的是李世民还是刘备?如果李世民真的只会哭,那李家天下是怎么得来的?真以为能哭出一个江山?要不你哭一个给我看看?——他要真是这样怂包,还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下面的会服他?因为他哥不如他能哭?”

作者陆仁是个不得志的小文人,没见过这种阵仗,磕磕绊绊的说:“明君圣主,自当垂裳而治;这些冲锋陷阵的事,自由武夫去。”

“那你写会哭的皇帝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借李世民的名头?”

陆仁有点说不出话,好歹李贤替他解释:“当年太后曾劝谏隐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唐太宗乃是千古名君,也是后代帝王仿效的榜样,弱化他的武功,也是为了帝王学习他的文治。”

明白了,合着是怕后代皇帝画虎类犬,学唐太宗冲锋陷阵结果成了隐帝全军覆没再来一回北京保卫战,所以告诉他们,唐太宗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能纳谏,所以你只要老老实实呆在宫里听我们的话,别处去兴风作浪,就能做明君啦!

汪舜华摇头:“不是一回事。隐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本不谙军旅,又偏信王振,所以我要劝谏他出征;否则,别说他有李世民的本事,就是凡事能和张辅、朱能等商量而行,也绝不至此。”

涉及到前朝的明君都会严审,如果敢在本朝演义里胡乱编排历代先帝或者重臣,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