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7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还真不是杞人忧天,已经有人这样写了,不过没那么明显。称颂懿文太子贤德没事审个案保个媒劝一下皇帝没啥,谁让人家真的天人归心只是短命呢;但把故事背景放在建文、正统时期,称颂那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主角团烈火烹油、安享富贵,然后风云变幻,家破人亡。

这样的春秋笔法,看不出才叫见鬼!

汪舜华冷笑,还好时间隔得不算久,前些年又大力宣传过,否则说不定真要让人带跑了。

历史考据太麻烦,一般民间文人没那么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史料,大体上能按照历史脉络就不错了;怎么办?

——还有现实题材!李莹就是这样火的。

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当前面有人已经走出一条路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人跟着走。《贞节牌坊》之后,就有无数反映寡妇题材的作品反映出来。文人们怀着或是想解决问题、或是猎奇的心理,用或是写实、或是夸张的笔触,来描摹这群人的生存状态。不管是为了迎合上意,还是单纯的制造矛盾冲突,寡妇乃至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就这样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一边是血淋淋、凄惨惨的现实,一边是老夫子冠冕堂皇的训斥,对比鲜明,拷问人心。

不管怎样,这些作品为妇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但是现实主义题材不是那么容易写的,因为历史也好、神话也罢,只要故事精彩,也没有太多人去考究;反而是现在的生活,一旦失真,马上就会被人戳穿。因此,想在书斋里坐着编出好故事基本等于痴人说梦,必须走出去,至少了解一下最新的政策,否则不管是讽喻还是奉承,都不在点上,被反讽一顿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你要是编一些从前钟鸣鼎食,改革后日子萧条甚至骨肉离散的,你敢呈上去吗?

但还有现成的途径——邸报,那里会刊登重要的案件,可以参考;当然为了过审或者满足群众大团圆的心理,往往最后会让钦差至少是清官出来收场。

朝廷对这种“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公案小说也很支持。汪舜华觉得可以收到普法的效果,朝臣则认为唱响了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弘扬了忠君报国的正能量——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最有名的办案清官肯定是包公,从宋元以来就有不少传说,明朝开始大量涌现。读书人自然很容易想到他,书生安时泰就收集整理了民间故事,编撰成《包公案》。

汪舜华亲自审了,还不错,树立了一个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典型,宣扬了忠君思想,也有不少揭露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反映封建礼教的篇章,当然作者的立场不一定是控诉,于是吩咐安时泰:“书写的不坏,可以再完善一下。把那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的删了,还有那些诲淫诲盗的、荒诞不羁的,都不要留着,拉低了品格。就好好写包公是怎么抽丝剥茧查清案情、又如何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就成。”

甚至给赵官家涂个大白脸也可以——省得你们总是拿赵家厚待读书人来膈应我!

转头吩咐孙贤:“等他改完了,你再好好审核把关,没有问题报给我,就给他授官。”

安时泰大喜,慌忙磕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公案小说戏曲一时风靡市井坊间;很快有了升级版本——侠义小说,最早从说书人石开山开始的,还是以包公打头,漂泊江湖、行侠仗义的侠客感念清官的恩义,护卫左右。

这类题材极受百姓欢迎,锦衣卫汇报:“每次演出,观众都是爆满,欢声雷动。”

当然要欢呼了,由清官统率侠客,一起铲霸诛恶、扶危济困,中间各种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最后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大家当然喜闻乐见。

朝臣也给与了肯定,程信就称赞:“这等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话本,正该表彰。”

难怪《三侠五义》一再翻拍,果然有群众基础。

第249章 议礼

人多了,就很热闹,除了看戏,自己也要上场打嘴仗。

何况这个题目是汪舜华自己提出来的:商量文庙和历史帝王庙的祭祀。

天朝自诩礼仪之邦。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通过议礼,重新确定规范,昭示决心,建立权威,是历朝历代都必不可少的程序。

此次议礼的核心,是文庙和帝王庙的祭享,无关帝系传承,因此话题不算敏感。

虽然免不了唇枪舌战,但总的来说,还算和风细雨。

汪舜华想恢复周公在文庙的地位。

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逝世,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住的三间屋设为庙;汉朝儒家学说上升至官方思想,祭孔行为开始扩展到天子,全国各地亦开始兴建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