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7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南宋德祐二年,元军进入临安。谢太后率百官投降;亡夫的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继续抗战。崖山海战后,丞相陆秀夫抱着赵昺投海自尽。杨淑妃闻报,自知复兴无望,投海自杀殉国。

现在正在鞭挞宋朝的苟安政策,因此无论是刘娥还是曹皇后或者高滔滔都受了连累,遗憾止步,倒是宋朝的死对头萧太后顺利晋级,毕竟元朝都能进,辽国进去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

当然真正的理由是,群臣对这几位执政太后都不爽,坚决反对;刘娥抢别人的儿子,还穿着衮冕去太庙,实在太敏感;而不管是曹皇后还是高滔滔,在政治上都是保守派。汪舜华表扬了王安石,自然也就压制了两位同性。

陪享的功臣反对声同样很不小。长孙无忌虽然说是冤死,但他也曾经坑过吴王李恪,自己苦心扶立的高宗又断送了江山,自然遭受了不小的反对。汪舜华考虑到他是唐太宗钦定的凌烟阁第一功臣,编撰了《唐律疏议》,反对太宗晚年分封,确实有功于家国,而且又是反对武则天上位被害的,为了平息舆论,同意他入庙;当然,内心深处,她未尝不羡慕唐高宗能有长孙无忌这样的舅舅,不但能苦心孤诣的操持国事,还能忠心耿耿为自己策划,剪除任何可能威胁到帝位的隐患;都不用自己操心,更不用自己动手。

如果当年朝廷能有这样的心腹之臣,她会轻松很多;甚至可以说,如果景帝身边有这样的人,可能历史完全不同。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宠爱的永远有恃无恐。

王安石历来不得文人喜欢,但是这次因为改革,对他倒是多了理解;尤其汪舜华深受网上影响,觉得这人真是跨越了时代的天才,因此把他请了进去;当然还包括他的死对头司马光,汪舜华其实对他不感冒,但他人品高洁,为了安抚旧党,就让他进去了。

反对声更大的是桑弘羊。他是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最后却因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被杀。长孙无忌的冤,大家都知道;但是桑弘羊说他谋反,似乎又不算冤枉。汪舜华考虑到此人是历史上著名的理财专家,盐铁官营的首倡者,而且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不仅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对后代经济政策影响甚巨,甚至自己的改革也要到他那里去找对策,因此让他进去了。

第250章 终于轮到文官们

吵完架,朝臣最关心的是三件事。

一件是好事。虽然大家的工资都已经是实物发放,但这么些年工资不涨也不像话,尤其在财政状况持续改善、宗室和勋贵待遇普遍提升的情况下,也确实该让文臣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了。

于是,汪舜华不用提醒,就很有觉悟的让内阁和六部五寺等各部门讨论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从建极十一年元月起执行新的工资标准。

凭良心说,明朝官俸标准不算低,正一品1000石、从一品900石,正二品800石、从二品700石,正三品600石、从三品500石,正四品400石、从四品300石,正五品250石、从五品200石,正六品150石、从六品10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60石,正八品50石、从八品40石,正九品30石、从九品20石。

但这真的是只是理论上。明朝官俸包括两部分:本色、折色。本色包括三部分,月米,每月一石;折绢米,每年两月;曰折银米,每年十月。也就是不论品级高低,每个月只能拿到一石米,然后就是绢和银子,听上去很美好,但是绢布的价格明显比市场价偏高;这还不算,后来折钞也分两部分,上半年支本色钞锭,下半年以胡椒、苏木折钞关支,后又以棉布折支,反正坑死人不偿命。——其中胡椒、苏木这些东西好多还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

汪舜华当时就在心里吐槽,难怪群臣都反对下西洋,换我我也反对,花钱买虚热闹,劳民伤财到让官员的工资大打折扣,下面的骂两句都算良心了,真到后世,估摸早就两个人了。

建极三年九月以后,不分本色折色,只发米、绢和银三种,一两银子两石米或者两匹绢,和市场价差不多,所以大家都很高兴;现在更进一步,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正一品提高到1200石,从一品1080石,反正两只手数过来,都是阁老和尚书,没必要委屈人家;四品到二品调整很大,二品都达到了800石,三品达到了200石,四品达到200石;七品到五品增幅最大,差不多涨了一倍,五品达到320石,六品超过200石,七品也达到180石,八品、九品上升到以前六品、七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