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8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于是安慰大家:“怎么突然想到这事?我就是随便说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在我身边长大的,舍不得他们离开。”

但是大家不起来,都希望留在北京,常去先帝灵前祭拜!

尤其是郡王及以下的将军中尉,极为热切,甚至跪地哭泣,恳求留下,汪舜华知道,这倒不完全是选边站队,而是真情实感。

以前宗室不能参与朝政,只能当猪荣养;但猪也是有牙齿的,否则怎么可能鱼肉百姓。尤其亲王,只要不是谋乱,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下杀手,这自然给了一些人为所欲为的勇气,不仅在外面肆无忌惮的欺男霸女,甚至把魔爪伸向了家里。

那么多的宗室子弟,又隔着那么远的路程,朝廷想要挨个儿管,是可以的,但毕竟宗法社会。对于郡王以下各级宗室成员而言,其所属的亲王府在任亲王是其宗子,宗室成员的请名、请封等事宜,需经郡王府上报亲王府,再由亲王府的属官长史代替亲王向朝廷奏请。

王府既有代奏之权,加上宗人众多,让某些亲王、郡王、长史看到了财路,借机大肆勒索,有的王府甚至明码标价。每次宗人请名、请封,都要先去贿赂长史,请他代为启奏亲王,还要忍受王府属官甚至差役的索要。有的宗人虽然家境尚好,但亲王挟私,不为奏请,故意刁难。当时官场日渐腐败,因王府的勒索、欺瞒,宗人不能按时请名的现象时有发生。历史上嘉靖年间,代藩隰川郡王朱俊柏,凡请名封婚禄者,必索重贿,导致大批宗人不能按时得到名封婚禄,被革除管理府事的职权。

伴随着宗室生齿日繁,贫富分化愈加严重,有些宗人名虽宗室,苦甚穷民,名为天潢贵胄,实则终生也无力请名。甚至有宗人至年六七十犹称乳名。这批底层宗室成员,由于无力请名,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他们心怀怨气,便把不满情绪施加到比他们地位还低的底层民众身上。

因此前些年削藩才比较顺利,其中宁王、伊王、代王等都算祸起萧墙,无他,自己人都受不了了。

虽然说天子脚下,管理更为严格;但这也意味着更加规范。上次那么多没有请到名字的宗室验明正身后都拿到了待遇,以后搬到北京,肯定也是宗人府直接管理,就算还是要亲王府再管一下,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一手遮天。

既然是众望所归,汪太后只能勉为其难了;只是外城在那里摆着,至少还要五年道路才能完工,城墙更要十来年,以后搬迁开府又是大工程,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

第252章 新时代的开篇(下)

现在公主们都回丈夫家了,十王府、诸王馆还有公主府加起来,倒是够住,但是毕竟不是长远的办法。

头一批留京的宗室包括世宗的两个儿子荣王见泓、齐王见润,隐帝的四个儿子沂王见深、德王见清、崇王见洛、吉王见浚;当然除了沂王见深,其他几个可以稍微慢一点,此外还有襄王瞻墡、瑞王申鈘、沈王幼?、岷王徽煣、鲁王世子泰堪、郑王见滋,其中襄王是在北京供职,老住在十王府也不是事;岷王、鲁王是父亲埋在北京,需要时常前往祭拜;然后才是韩王征钋、唐王琼炟,毕竟不是世袭,而且有一大家子,要麻烦一些。

秦王公锡、周王子埅还有正在守孝的晋王钟铉并不着急,反正是世袭,这个王位免不了,监控也就没必要太紧。

虽然是刚定下来的,但显然朝廷已经内定了很久,礼部马上就拿出了王府的规制方案。

王府正门5间,正殿7间,前夕护以石栏,殿内设屏风和宝座。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凡正门殿均覆盖绿琉璃瓦。正殿脊安吻兽、压脊7种;门钉9纵7横63枚。其余楼房旁庑均用筒瓦,东西两路各有七进院落。占地约50亩,房屋450间。

郡王府、将军、中尉宅邸和以前一样。

当然肯定要配备后花园、马号、家庙什么的,基本上是清朝的规格,归宗人府统一管理调拨使用。如今拿出来讨论,没有什么意见,那就这样。

标准制定好,地方也早就定好了。秦晋周赵襄齐是世袭的铁帽子王,自然是最好的位置,都在东华门外南薰坊,隔着长安街;四夷馆属于翰林院,那就搬到会同南馆,现在民间贸易往来及其兴旺,但官方往来就少很多。

沂王、德王、崇王、吉王放在中府草场的位置,旁边就是外东厂,估计有点适应不良;荣王、瑞王、代王在西长安街大时雍坊,位置相当优越;郑王、沈王、岷王在王恭厂的位置,韩王、唐王、鲁王就到明时坊的盔甲厂;以后的亲王就只有到城北或者其他比较远的位置了;三个公主府暂时不动,隐帝还有三个女儿,何况皇帝以后结婚,也是会有女儿的。世子和没分府的陪着老爹住,其他郡王及以下就去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