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8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太祖:……你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标:所以不用怕汪氏野心勃勃,皇帝虽然没有亲政,但天位早定,人心所向。只要他自己不出岔子,就没有人敢朝他动手;否则只要他表现出不满,那些幻想着立从龙之功的,或者介入太深怕被清算的,就要一条道走到黑,索性拥立了汪氏,等她年老体弱,再掉头拥戴皇帝的儿子或者是齐王父子,用皇家的骨肉相残来成就自己的乌纱帽。

太祖:只恨祁钰短命呐!

景帝:┓(A′A`A`)┏

第254章 太皇太后千秋(一)

端午节后,宗室们没有急着启程返回封地。

五月十六日是吴太后七十一岁千秋节。本来去年大寿,宫里也进行了庆贺,汪舜华带着公主妃嫔命妇向她老人家磕头,但当时内地军屯正在紧张的进行,勋贵重臣都到地方上,在京的宗室也有限;今年人齐了,就该好好庆祝了。

西苑经过整整两年的施工,在四月底全面竣工。历史上英宗复辟之后,大规模地增修和扩建南内,同时大力营造西苑。

汪舜华不知道这个典故,她和明英宗的审美也肯定不同。现在整修西苑,更多的不是作为离宫,而是要加强政治作用,以便以后每年盛夏纳暑,都能确保各部门正常运转——北京地区苦夏,感受到太液池的凉爽,汪舜华实在不想回宫;更何况这里作为最高权力所在的观念根深蒂固。

当然,西苑绝大部分都是水域覆盖,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汉朝的未央宫和唐朝的大明宫一样,兴建大量宫殿建筑群,成为帝国真正的中心;而只是作为紫禁城的附属,因此规模并不算特别大。

这次扩建,由蒯祥担任总设计师,按照一池三山进行布局。首先就是清理水域。开辟南海,让三海形成一个纵贯皇城南北的袋状水域;将东岸的内官衙署尽量拆除搬迁到西岸,进一步沟通拓展水域;然后兴建两座石桥,将其划分为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

然后是楼堂殿宇。北海的琼华岛地势较高,风光迤逦,修复和扩建广寒殿,改名清凉殿,作为宫内宴饮所在;以庆云殿、景星殿为配殿;在高处建立一座登云楼,帝都风光,自可一览无余。

承光殿原名仪天殿,是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原来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宣宗在圆坻南面小岛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历史上英宗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如今以仪天殿为基础,建设面阔七间的紫宸殿,作为皇帝寝宫。

临水建有绮思楼、藻韵楼、蓬莱阁等轩馆;而在开阔地带兴建颐年园、颐和园、畅春院几个院落,作为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起居所在,以及供皇女集中居住的静宜院;还有一大片地区空着,准备以后需要再兴建。

西岸最南处新建一座六开间的楼阁,外观二层,中实三层。顶层通作一间,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层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赐名天水阁,作为御书房。

同时兴建了一群建筑,依次布置着门殿、假山、水池、四知书屋、花台、曲池、山石、月门。楼前池水清澈,澄泓见底,水草丛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环抱池沼,拱峙搂阁,叠石堆砌,古树峥嵘,藓草涵孕。

既然是后宫,光有金鳌玉虫东桥是不够的,还得设墙,当然也要留门。

中海水域广大,东岸有椒园,内有崇智殿,每次纂修先帝实录完成,就在这里焚草。如今作为皇太子的行宫,兴建端本堂。

其实汪舜华本来想取名“紫光阁”,毕竟“紫气东来、霞光朝元”,到底是放弃了。倒不是怕被人当做用地沟油烧菜的大饭店,而是孔夫子“恶紫之夺朱也”,偏偏皇帝也姓朱,就别惹这些嘴巴上的官司了。

端本堂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其他皇子则集中安排在旁边的清漪园。

西岸陆地广大,在正北兴建面阔九间的勤政殿,同时建设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作为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北侧建筑面阔五间的栖梧阁,黄剪边绿琉璃瓦,用来供奉功臣画像;南侧的怀仁堂用来召见皇子宗室重臣。

南海堆有一岛,也就是南台,改名瀛台。岛上以涵元殿为正殿,作为召见名流耆老和设宴之所,此外建有海晏堂、水云榭、澄漪亭、望海楼等殿宇馆轩。

西苑向南拓展至长安街,由于以后群臣要到这里上朝,自然除了垒筑和紫禁城齐高的红墙以外,还要设门。历史上乾隆兴建了宝月楼,不过作为正门,这名字肯定不够庄重,最后定名为会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