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9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马昂知道汪太后最近有动作,觉得太后有不务正业的潜质,于是大开口,说每年可以给五十万斤。

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很大的数量,李旭跟在太后身边伺候多年,脑子灵敏,又知道了关窍,觉得不够,于是提出至少十倍。

马昂觉得汪太后教出来的人,跟她一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不过送上门来的买卖,不做白不做,太后亏了钱,以后也少打这些歪主意;而且如果太后沉溺于此,是不是可以早点还政?于是马昂乐呵呵的同意每年至少五百万斤,二千两银子;当然上不封顶。

后代煤炭正常时吨煤一千元出头,这里一吨接近一两银子,考虑到银子的购买力,其实差不多。

事情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户部上下都兴高采烈:尚书能从太后嘴里挖食,真了不起!

煤矿主们同样一片欢腾:没想到啊,居然有挣太后钱的时候!

因为是公司经营,算是市场行为。不止山西,山东等地的矿主也找上门来,愿意低价出售煤渣。李旭很爽快的答应了。

因为连年开采,大家矿里都有不少煤渣,马上组织工人装车,给李旭送过去,就怕汪太后回过神来反悔。

汪舜华没时间也没精力反悔,这件事被全权交给李旭。

第257章 太皇太后千秋(四)

煤炭生产是一件辛苦活,不过李旭没有埋怨。他已经听汪太后详细分析过,蜂窝煤取代块煤,首先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够让更多人用得起煤,免受饥寒之苦;其次,它燃烧转化率更高,不仅可以大量为社会节约资源,还可以吸收大量百姓就业,改善生活;第三,可以有效减少滥砍滥伐,维护生态平衡——其实最后一个听不懂,但是太后说这东西好,它就一定好!

第一批蜂窝煤很快就做出来了,首先满足宫里生产生活的需求。食堂大婶,锅炉房大叔,乃至铁匠们都很满意,夸赞不绝;李旭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奇怪的小东西有这样的效用?

汪舜华解释:“煤这个东西其实不好伺候。点燃的时候,要拿木头或木炭去引燃;燃烧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否则一旦变冷,就可能熄火了;添加时不能太多,少了空气,也会熄灭;但如果燃烧不充分,剩下的煤就浪费了。所以烧煤块或煤球,其实很奢侈。现在在煤上打孔,让它有充分的空间和空气进行亲密接触,自然燃烧更旺盛,利用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李旭听的半懂不懂,但觉得太后真是英明。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松散不容易成型,这个就要加黏土,或者黄泥;引燃不容易,也不难解决,木匠那里有的是锯末,再上就容易多了。

随着山西煤渣的源源流入,煤炭公司真的忙起来。

因为走的高端路线,汪太后还连同炉子赐给宗室重臣,一时用蜂窝煤成了京城的风尚,自然不愁销路。

于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东西不仅没有煤灰,而且火头也足,更重要的是,价钱便宜,不到块煤的一半!

没有任何意外,大家都抢着要;商户的小订单根本不好意思往前凑,全是煤行的大单子——李旭也不打算做零售,这样正好。

蜂窝煤这种东西,外形简单,配方也简单,仿制很容易。只是京城的煤渣有限,山西、山东省的煤渣很多运到了仁和煤炭公司,但总还有剩的,尤其一些小煤窑,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包括距离北京并不近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集中在产煤地和大城市。蚊子再小也是肉,自己能砍柴,还要花钱去买煤,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马昂因此挨了不少口水,说他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宝贝当废品,白白便宜了太后。

马昂嘴角直抽抽:我他妈知道煤渣能这么用?你们有谁知道煤渣能这样用的?

不过说了两句就过去了,挨了这么多年骂,他也习惯了。

倒是汪舜华知道蜂窝煤流行,很高兴,觉得应该露一手。想到当年刚进王府,学着穿越小说女主征服男主的套路,准备做点可口的饭菜。结果刚进厨房就被烟火呛了出来,虽然有烧火的,有切菜的,还有打水的,但她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这种灶,很不习惯,于是铩羽而归,再也不敢逞能。

现在蜂窝煤有了,塔吉锅也送过来了——以前经常加班,外头的饭菜不是不好吃,只是总担心地沟油什么的,所以只要有时间,还是尽量自己做;只是工作太累,回家就想葛优躺,高压锅倒是好,就是总要等很久,总算逛论坛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神器。

塔吉锅也叫微压力锅,高盖帽是它的明显特点。最早的塔吉锅都是陶土锅,因为透气不透水,加上三角圆锥的造型使得蒸气循环上升,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丧失。烹调过程中只需少水,水汽均匀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由于使用方便,被很多懒人用来“一锅熟”而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