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1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和孔弘绪一样,张元吉前半生是喜剧,只是谁也没有猜到结局。

张元吉字孟阳、号太和,是正一派第四十六代嗣汉大真人,自幼明敏绝人,读书过目不忘,诗词绝尘,读者莫不奇之。

景帝宠信道教,自然对这位根正苗红的道家传人另眼相看。元吉和孔弘绪一样,父亲早死,是祖母养大的,朝廷屡次加恩,名号一长串,不比皇帝的谥号少几个字。

但就是这么个才子,性格凶狠,僭越逾制,抢掠民女,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杀害四十余人。历史上案发后在牢里呆了两年,夤缘免死,杖一百,充军甘肃,不久上书说老娘年迈,希望回家奉养,宪宗也就准了——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时真不是那么回事。

——历史上张元吉是在成化五年四月初五被押送至京,比孔弘绪晚半个月。这回也差不多,毕竟张家在当地还是有相当势力的,直到被族人告发。

汪舜华自然大怒,下旨现将元吉和同党押解到北京,然后让刑部派人去查证——张家不是孔家,读书人没那么多顾虑,老老实实的查,老老实实的报。因为破事太多,去年底才查完,回京禀告。

汪舜华已经不能用震怒来形容了:“没想到天下居然有这样的混账!”

——当然震怒之余,又有点纠结:刚刚才收拾了孔弘绪,又来收拾张元吉,朝臣会怎么看,百姓会怎么想?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关键此前已经收拾了宗室、勋贵和太监!可以说,面上的政治势力,都被犁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就交给百官廷议。刚刚才为孔弘绪争得头破血流的文官们这回哑口了——张元吉犯的事并不比孔弘绪严重多少。张元吉该杀,孔弘绪是不是也该死?张家的爵位不能保,孔家的爵位是不是也该停?

但停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刑部官员都没有顾虑,百官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都认为应该千刀万剐!程信认为应该停袭,去真人号。

汪舜华很认真的和群臣商量了几次,决定赐张元吉自尽,算是给道家一点面子;爵位也要停,毕竟衍圣公的爵位都保不住,真人号自然也不能留,反正朝廷有的是管宗教的职能部门,没必要寄望于哪一家。尤其以后对道士们要严格限制,当然和尚们也不例外——不事生产,大量占有人口土地,甚至放高利贷,逼死人命,着实可恶!——别不相信,历朝都有这种事,包括少林寺在内。此前儒生们就抓了不少这种五毒俱全的花和尚,砍了一批,又放了一大批回家,这回正式提出来,在政治和经济上要严格限制,方外之地不是法外之地,佛祖道祖也得按照大明律来!

既然汪太后下定了决心,群臣自然会见机行事。

程信就提出:“按照当年太祖皇帝的规定,各省府县对境内庙宇道观进行彻底排查,年龄不合适、有各种前科的一律发回还俗。”

李贤也认为:“应照太祖皇帝的例,令天下僧道明年春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章纶更狠:“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过了才能给牒。”

汪舜华点头:“就这样吧,地方时间是武会试结束后的三月,中央的考试就放在八月。”

办理这些事的有专门管理宗教的部门。早在洪武十五年,就设立了僧录司、道录司。

当然,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考试,僧录司、道录司那几只小猫肯定搞不定,还是要由礼部牵头办理;考虑到现有僧道人数实在太多,只有各省府县先考,通过省考后推荐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各地人数不能超过定制。

还不能到此为止。儒生们之所以吵闹,无非就是想扶持正道,这也正合汪舜华心意——主要是这些都是不事生产的闲人,对朝廷没有什么贡献。按照两个有关部门报上来的数据,如今天下僧侣,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万;而按照祖制,僧不过三万七千九十余名。

章纶不无愤慨地说控诉:“创修寺观遍于天下,妄造经典多于儒书!”

汪舜华皱紧了眉头,很自然的同意加强对僧尼的管理,除了严把入口关,还要强化日常监管,僧尼道士犯奸,在原来杖九十、还俗的基础上,还要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一个月;此外还规定,如果有妇女到寺观出游,需拿送官府,并逮捕其丈夫,都处以枷号一个月之刑;僧道勾引他人妻女离家通奸,借机逃走或者诓骗财物的,发边远卫充军;妇人勾引其他妇女到寺观的,妇人及其丈夫枷号三个月;知情的主持也同样治罪;更重要的是经济上从严管控。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去当和尚,无非就是因为可以免交赋税。以后不行,天下的寺院道观都要上交田赋,和世俗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