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2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点头:“说得很好。”

府兵也好、八旗也罢,兵民合一,但又必须有所分工,否则占山为王甚至挥师入关可怎么好?

这年头不能设政委,但是分权还是可以的。

连以下,领导职数为一正一副;营、团、旅、师,一正两副,军,一正四副;分工也很明确,正职负责战时号令冲锋,副职分管赏罚、土地、人口、后勤等事务;其中营职对应正七品,当然可以世袭,但必须由朝廷任命。

没有编入军籍的,则编入民籍,和汉民一样,种地纳粮。

就这样,东北地区很快热闹起来,当然算不上喧哗,毕竟自愿前往和有组织大规模移民还是有区别的。这些人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引导原来的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尤其朝鲜省纬度差不多,种植起来也就更有经验,大家相互学习,也算促进了交流。

当然这么多人和事,要是再扔到山东省,那就太麻烦了,本来港口就够挤了;尤其是让举子们在滔滔风浪里颠簸着跑到济南府来考试,那也太不负责任。

因此,朝廷决定,正式设立辽宁行省,不过这是十年后的事了。

八月十三日,汪舜华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同时派张懋和徐俌告太庙;随即宣布了赏赐,沐琮涨了五百石工资,又领了一百顷赐田;范广已经拿到了侯爵,永顺伯薛辅同样进侯,武靖伯赵辅则拿到了世袭铁券,襄城侯李瑾这回表现同样不俗,涨了一百石工资;项忠升右都御史——钟同坐镇辽东去了;其他有功将士,论功行赏。他们带回来的金宗直交给吏部,学生郑汝昌等送国子监。

当天进宫拜谒太皇太后,被她牵着仔仔细细得看,确认无事,又哭又笑的说了好大一会儿;听着里头叮叮咚咚的声音,知道永宁公主不放心,赶紧劝慰太皇太后无事。

八月十五日是土木之变二十周年,朝廷自然是要隆重纪念。汪舜华和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到太庙和旌忠祠行礼,又让张懋、薛辅带队前往土木堡显忠祠祭祀;次日,在北苑举行隆重的大阅,也就是阅兵式。

汪舜华和皇帝一起参加了大阅,看着下面军容整肃,在心里点头:确实,好多了。

这次大阅,沐琮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但张懋、徐俌、薛辅等人也相当可观,尤其下面的将校,俱百发百中;不仅汪舜华满意,连襄王等也点头:这才真称得上是威武之师!

想想第一次天家子弟参加武试,那场景简直惨不忍睹;想着现在下面接受考教的也有远支宗室,真是不打不成才!

皇帝还没有加冠,汪舜华代他发言,无非是回顾20年前那场惨烈的战役,声讨瓦剌连年犯边的罪行,激励大家要勤奋操练,复仇雪耻之类的。

下面听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独有站在汪舜华身边的皇帝,久久没有说话。

当天晚上,汪舜华在宫里祭奠怀献太子。

二十年了,好多人和事都已经淡忘了,然而丧子之仇,一日不能忘。

这笔账,该记在王振头上、隐帝头上,但是瓦剌,也跑不了。

沐琮稍事休息,准备回云南准备——此前匆忙在国公府坐了一下,现在要准备结婚,公主要去云南,虽然汪太后已经交代了沐瓒和云南布政使整修,但家里的事,还是要走一遭的。

当然临走前,还要到仁智殿画像——明年二月为皇帝加冠,届时以功臣像题名栖梧阁。

第一次题名栖梧阁的只有十人,自然是以于谦为首,然后是郭登、李贤、商辂、沐琮、王越、赵辅、李瑾、徐埕、丘浚。

这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名单。目的不仅是表彰功臣,也是提醒皇帝,这些是国之栋梁。因此已经去世的就不再题名。

于谦自不必说,不论是景泰还是建极年间,不管是卫国还是改革,功劳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郭登则是在保卫大同时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贤和商辂、丘浚则在改革方面出力很多,尤其李贤在后宫改革、女性解放和辽东、朝鲜问题上支持了汪舜华,从而越过了商辂;丘浚则在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相当多相当好的建议;沐琮、王越、赵辅、李瑾则在平定内乱和开疆拓土中功勋卓著;徐埕则是因为治水,这几年黄河消停多了,现在北京水系也在紧张治理。

这些功臣像由宫廷画师绘就,有真人长短,陈列于栖梧阁东;西边则安置着开国以来功臣神位,包括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以及在开国前牺牲的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孙兴祖、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茅成;靖难功臣张玉、朱能、姚广孝、刘基、郭英,这也是此前配享太庙的名单;如今加上张辅、朱勇、吴克忠、薛绶、王骥、郑和。其中四个牺牲在土木堡,吴克忠、薛绶是蒙古人,郑和是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