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3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话说到这份上,诸臣只能同奏:“安国公忠诚体国,德备才全。太后御书八字褒奖,字字确切,安国公实当之不愧。臣等皆当奋勉砥砺,以安国公为法。”

此前宗室群臣以次赴宅吊哭,凶丧所须,均有官给。

发引当日,汪舜华和皇帝出阜成门送别,百僚陪位陨泣。汪舜华扶棺饮泣,皇帝也是神情肃穆,群臣无不感激。

汪舜华知道,于谦去世时,让于锦鸾呈上了一封写给皇帝的奏疏,回顾了他受宣宗知遇之恩、世宗托付之重的过程,也回顾了辅佐汪太后改革的历程,指出了国家还存在的问题,希望皇帝能够继承列祖列宗遗志,孝顺母亲,光大祖业,泽及四海,恩披草木。

皇帝大为感动,但是他不知道,汪舜华也收到一封密奏,是希望她能尽早还政皇帝,至少在改革进行到一定时候,让皇帝参与其中,既为了母子之情,也为了改革大业延续下去。

汪舜华潸然。

她突然明白,那天于谦要当着皇帝问她那句话,并不是为他自己问的,因为他了解自己是什么人;而是为皇帝、为宗室朝臣问的,他们需要一个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小剧场:

于谦:先帝,o(╥﹏╥)o

景帝:于先生,o(╥﹏╥)o

于谦:臣总算见到您了。

景帝:这些年辛苦你了。

于谦:幸不辱命。

景帝:快随我见过祖宗。

太祖:你就是于谦?干得好啊!多亏有你,我大明朝没有变成南明!

太宗:确实是我大明朝的功臣,o(* ̄︶ ̄*)o

仁宗:真是国家栋梁啊。

宣宗:朕当年没有看错你。

于谦:宣宗皇帝啊,臣(`_`)

隐帝:╭(╯^╰)╮

于谦:╮(╯▽╰)╭

景帝:于先生,你告诉他们,德音不会谋朝篡位,是不是?

于谦:不会。

景帝:???

隐帝:你凭什么这么肯定?你们之前是什么关系?

于谦:君臣相知关系。汪太后志存高远,所谋甚大,需要几代君主坚持下去,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她绝不会授人以柄,给旁人可趁之机。

景帝:!!!

太祖:这话说得好大,她在谋什么?

于谦: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一个能使天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的时代,一个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的时代。

太祖:你会相信会有这样的时代?这是大同世界!

于谦:我相信会有这一天,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个蓝图就不会只是海市蜃楼,而早晚会成为现实。

仁宗:你就这么相信她?

于谦:我相信。——“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必然爱惜羽毛,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权衡取舍。

景帝:(`~ω~′)

第271章 拼音

办完于谦的后事已经四月了。

期间有亲蚕,武举的会试、殿试,还有僧道的资格考试。都是大事情,尤其后者,规模相当大。

僧道资格考试在贡院举行。儒生们自然很反对:那是皇帝开科选士的地方!怎么能给和尚道士们用!

但是没办法,除了贡院,实在找不到这么大的地方。

按照圣旨,各省府县从去年三月以来都进行了严格考试。事实证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实在不少。28万僧尼中,因为年龄和政审,去掉了一大半,只留下十万;然后经过考核,推荐到北京的只有一万;道家也差不多是一样的数字。

——主要是下面的都知道太后这回下了大决心,实在不敢撩虎须,万一送到北京的被打回来,自己也要吃挂落。

贡院满打满算,能够容纳8万人;招待2万人自然没什么问题。不过监考是个大问题,1000间考场,至少每间要有三个人坐镇,防止串联,因此,不仅相关部门,而且其他相关不相关、只要眼睛够好的都得去,当然以襄王为首的宗室,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都跟着皇帝巡视了一遍,当然禁军和锦衣卫就只有站在外面了。

道姑尼姑们加起来也很不少,将近一千人,贡院不要想,只能去女宗学,太皇太后年老,由永安长公主带着命妇女官监考。

事实证明,中央的水平确实比较高,参加考试的2万多精英中,还是有近五千人被刷了下来。不过汪舜华看了答卷,觉得留下来的还算都能看,去年的清理整治和三轮考试还是见到了效果,于是没有怎么发作;当然对淘汰率比较高的几个府县负责人,还是进行问责,除职、勒令还俗——主要是这么兴师动众,如果不清理几个人,只怕以后下面怠慢,影响政令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