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3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其他部门松了口气,只是礼部、太常寺等几个部门还是忙得够呛,尤其僧录司、道录司两个衙门;要忙着重录全新的僧道名录并颁示全国。好在这样的考试就这一回,以后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规模了。

汪舜华心情再糟,还得打点精神,处理政务。

公务之余,汪舜华经常独自到庭前,看春红寥落,云卷云舒,看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

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她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报仇雪耻、科学发展、地理发现、引进良种等等,这些应该也必须在她手里完成。

尤其是地理发现,如果不在她手里完成,估计以后的君主也没有这样的眼界和决心了。

所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皇帝虽然已经开始听政理政,还要兼顾功课,每天忙得团团转,下面再说让皇帝亲政,他有点不甘,但还是说:“臣年少,尚需母后主持朝政。”

于谦的临终疑问已经传开了,大家也没有强逼——是不可能的,只是现在言官很少,大多被派到地方,剩下的几只小猫顶着勋贵宗室朝臣就够呛,改革派的立场也相当坚定:“现在还有好多没改到位呢,需要太后压阵。”

皇帝无可奈何地表示:“政由太后,祭由寡人。”

汪舜华动了一下:“不要胡说。你还年少,我不过代你执掌国政;等你长大了,成熟了,自然要归还给你的。母后盼着你长大,也好早点退居深宫,颐养天年。”

皇帝低着头称是。

汪舜华知道,未来几年,儿子会离她越来越远。

汪舜华也就突然明白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当皇帝——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永远握住权力。然而她不是武则天,虽然她也不能完全抵御权力的诱惑。

皇权,是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的,哪怕是亲生母亲。

皇帝已经成人,当然想早点拿回权力。

然而现在还不是时候。

大家就各自找事做了——自己不找事,朝廷就要给你找事了。

于谦去世,内阁的工作还是要有人主持。

汪舜华没有马上让商辂进位,不过交代他总领百官,主持内阁事务。

五月初二,右宗正霍瑄去世;十天后,得到集贤院大学士陈循的讣告,比历史上晚了六年,享年八十五岁,追谥文康,陪葬德陵,比不过于谦,倒也生荣死哀;随后命王文为集贤院大学士。

提督科学院张懋汇报:“发配海南的马成龙,原来是个南直隶常州府的秀才。在当地种植水稻已经二十年,家境贫寒,至今也没种出百顷土地;不过写了本书,叫做《农书》,专门写他怎么种植水稻。”

汪舜华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又不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种子,估计就是东拼西凑写成的。

张懋奏道:“此书以阴阳理论阐述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关乎农桑,臣仔细阅读,还和户部屯田的官员探讨,都认为写的不错。”

汪舜华有点兴趣了,拿过来看,篇幅不长,文辞颇有些深奥,想来还带着读书人的孤高。文章认为“农为治本,食乃民天”,运用阴阳、气的学说,详细地阐述了天时、地脉与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怎样进行水稻种植,还提出了两种育秧方法。虽然理论上没有多少创新的,但更加系统完善。

听张懋介绍,此人开头是自己种,后来渐有余力,于是雇佣土民一起种植,和他们分成,十多年间,居然开垦出三十顷土地。

这年头读书人读书论道的多,虽然嘴上喊着“为民请命”,估计很多连“民”是什么,民的“命”是什么都搞不懂,难得有这么个肯亲自下田感受的,于是同意赦免,入职科学院。

今年京师大旱,顺天、河南、真定、保定四府大水,历史上,爆发大规模瘟疫,导致京城严重缺粮。

好在这几年北京水系治理相当有成效,兼之连年从南洋进口大量粮食,抵御瘟疫的能力也有了相当的提升,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灾害发生后,户部调拨北京仓储二百石万,并让天津、青岛、南京等各地发储四百万石;进口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流入,虽然价格稍微高了一点,但都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本来想做文章的言官也被赶到地方救灾。汪舜华的耳根子纵然不能消停,也总算还能过得去。

一边忙灾后重建,一边要准备明年考封的事情。现在大部分的亲王已经到北京了,只有晋王钟铉、周王子埅、韩王征钋、唐王琼炟、淮王祁铨,当然还有一大群郡王将军。

皇帝已经及冠了,汪舜华也就没有参加宗室的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