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3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没有理会宗室的想法,现在朝廷的事情很多,人事问题就是个大问题!

都知道现在缺官,但是汪舜华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空着,也绝不降格以求,因此相当多的中央部门的领导职数都空着;而新充实的官员中,有相当多数都是在地方实绩突出的,尤其詹事府,别的地方空缺都可以,但这个部门现在是服侍皇帝的,决不能空缺;以前要求的是翰林官,现在要求的是有地方经历,说白了就是在地方改革中干得漂亮的青年能臣干吏。

中央和地方官员轮岗交流的力度正在加大,尤其是新进士。从建极六年起,一甲进士留京,二甲授中原地区县令,三甲授边远地区县令;三年后根据实绩考教,特别优秀的调回北京作庶吉士,或者到各部,其他的还要在地方继续熬。即便是重臣子弟也不例外。比如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的儿子李璋、刑部尚书程信的儿子程敏德、程敏行。历史上这几个都不是科举出身的,现在荫官被取消,因此这几个人都参加了考试。这两个人当然没有老哥的天资卓绝,然而自幼入宫接受教育,不能说没有效果;何况父兄都是改革派重臣,写策论的时候总是更得朝廷心意一些。

李璋在建极十二年考中三甲,程敏行和他一榜,二甲,都被外放到地方,李璋去了朝鲜;程敏行到了山东;三年后他哥程敏德也是三甲,外放辽东。

——放在以前,重臣子弟考中,是要接受言官弹劾的,但是现在大家都要参加考试,除非确实有营私舞弊或者荣登一甲的,言官也就闭嘴了。

商辂进位为建极殿大学士,后面的学士依次进位;吏部尚书李秉不变,左侍郎尹旻、右侍郎叶盛。

南京户部尚书张睿回京为户部尚书,左侍郎丘浚不动。

礼部尚书章纶干得很好,太后很满意;少詹事李绍调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杨守陈升右侍郎,结果李绍刚接到调令,死了,于是詹事府府丞刘珝接位,当然杨守陈顺势进位为左侍郎,刘珝只能作右侍郎。

在福建干得漂亮的滕昭调到兵部作右侍郎。

大理寺卿董方平调刑部右侍郎,干的还是老本行。

工部倒还好,都是几张老脸。

鱼鳞黄册驳查完毕,正式入库,表彰了一批、处理了一批,就让太学生回京参加考核,让吏部去选人。

第273章 永宁长公主的婚礼(建极十四年,1471年)

建极十四年到来了,望着外头纷纷扬扬的大雪,汪舜华知道,这一年,注定不会平静。

年初的朝贺照样热热闹闹。秦王公锡身率十六位亲王在奉天门东廊接受文武官员朝贺,岷王音埑在养病,汪舜华和太医院反复研究,确定他这病是真没办法,于是破格让他袭爵;反正他有六个嫡子,没必要为难他;赵王系还在等上位。六位世袭亲王与众不同,其他人就按辈分站立。太祖皇帝制定了派语,倒是很容易分辨;只是荣王是世宗的儿子,还是要优于隐帝的儿子的。

秦王、晋王、瑞王、代王的字辈都到了第三字,比皇帝高一辈;周王、鲁王、岷王、沈王才第二字,反而是唐王辈分最高——第一字呢;和皇帝同为太宗系的襄王、淮王等,更是一目了然。

现在,不管是宗室,还是群臣,都愈发适应了现在的生活。

元宵节当天晚上,都督孙镗去世,年八十。他在历史上因为参加夺门之变封为怀宁伯;后来又以平定曹钦之乱进侯。这回没有这样的待遇,但也还称得上生荣死哀。

这时接到代王系定安王府教授叶宗显的举报。定安王长子聪潏居丧不守礼法,多次和亲舅舅王让等人一起出游,叶宗显多次劝谏而从潏不听,于是告发了。

宗室出城其实没什么,但是不孝是大罪。汪舜华特意派了代王带着锦衣卫和刑部官员,协同巡按山西御史等官核查。没多久呈上了调查报告,代王低着头红着脸不好意思说话,下面的言官可不客气,声色俱厉的申讨了一番,最后决定聪潏停止袭封,定安除国;王让发配海南种地。

二月里,皇帝带着宗室重臣去搞完亲耕,回头举行考封文试,比以前稍微好了一点,毕竟范围圈定了,不再天马行空;但教材毕竟才编出来,出题官们都是鸿儒,信手拈来;但是参加考试的宗室勋贵可不是这样,因此秒杀一片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武试的成绩照例比文试好一些,经过这么些年的垂锤炼,摆上台面能看的多了很多,看着汪舜华连连点头。

十九岁的赵王庶长子见灂终于戴上了王冠。这孩子在历史上名声相当臭,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但那主要是父亲死得太早,十二岁就当上亲王,无人约束,这回自幼进宫接受詹事府官员最严格的管束,上面又有一堆大佛,倒是相当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