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5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好吧,你是太后,你说了算。

去年闰年,多了一个九月,因此八月里太皇太后的丧就算服满了;准皇后于氏是在室女为祖父服丧,她的父亲于冕还在,齐衰不杖期,建极十四年就出了孝;只是赶上了太皇太后崩逝,只能再推迟三年。

皇帝皇后带头行孝道,下面一万个不满意,也只能忍着。

北方捷报在万寿节前传到北京,四万大军再次出关,杀敌二万余,各部落纷纷纷远窜。

看来这几年厉马秣兵出了成效,虽然其中肯定有不少老弱和孕妇。

皇帝难得高兴:好兆头啊!

汪舜华没有丝毫放松:还是不够,接着打!

三月里,又一波壮士取得了武进士的资格;永康长公主则主持亲蚕;与此同时,汪舜华命翰林院侍读学士程敏政为使,前往吐鲁番,要求归还哈密。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个走流程的事。

吐鲁番是不可能归还哈密的,废话,好不容易吃下来,怎么可能因为一纸文书就吐出来?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吗?

何况汪太后觊觎的不只是吐鲁番和哈密,而是整个西域。

西域毕竟不同于内地,不同于安南甚至朝鲜,安南曾经是大明的土地,放弃了也就几十年,加上屡次犯边,阻力不会特别大;朝鲜小国,也来趁火打劫,不收拾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但是新疆境内势力很多,加上地方很远、很大,要收拾起来真不是一句话的功夫。开国以来,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而非实际控制,如果没有过得去的理由,朝臣是不会允许在那里大动干戈的——吐鲁番固然不是好鸟,但是蒙古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汪舜华自有办法。

去年哈密的难民进京的时候,汪舜华特意召见了几位耆老,听他们谈到了吐鲁番的风俗,当然不是信奉的内地的儒释道;因此今年派程敏政带着庞大的使者团出发的时候,就吩咐他们要注意留心当地军马动向以及风俗民情。

当然,这是下半年的事情了。

八月初,为太皇太后举行禫祭,也就是除服。

过去两年多,宫中不鸣钟鼓,能免的宴席都免了,太后皇帝平时素服,称得上尽孝了。因此,宗室和群臣都多了一份敬重。

十月初,皇帝大婚。

古代只有皇帝结婚,才能称为“大婚”,其他的,哪怕太子,都不能这样称呼。历史上明孝宗为太子纳妃,百官上表祝贺,其中有人用了“大婚”,结果被宪宗发作,差点挨了一顿板子。

皇帝的大婚不是那么好遇到的,因为很多皇帝登基的时候年龄不小,不仅老婆,连孩子都有了;或者年龄太小,没等到结婚就挂了。

明朝迄今已经经历了八位皇帝,赶在任上娶老婆的,宪宗和吴皇后的大婚让她搅了,除了前面的隐帝,就是现在的皇帝。

既然能称为大婚,礼仪自然格外隆重。

天子纳后,严格依照古代六礼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只是没有亲迎之礼。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纳吉、纳征是定亲,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行盥馈礼仪。

汪舜华看着礼部呈上来的注仪,洋洋数千言,什么人什么时辰站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磕多少头都是明明白白,觉得相当头大;但没办法,规矩就是这样,不隆重就显示不出重要。

仪式这样隆重,所赐的礼物也相当可观,其中直接给于家的黄金900两,花银3800两,此外还有各种珍珠、胭脂、锦缎绸绢绵帛丝等日用品,以及猪羊鹅这些家禽、酒茶白米白面圆饼这些日用杂货,和各种糖类,以及赐给皇后本人的各种衣料、各种首饰、各色衣服、各色床被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赐给皇后的金册、金宝、翟服。

汪舜华想了想,添了几笔,金加了1100两,总2000两;花银加了6200两,总10000两;一般的衣服纱罗之类的原是单的,改成双。

钦天监选定大婚礼日期:九月初十日奏告天地宗庙,九月十二日传制,遣官持节行纳采问名礼;十月初二日传制,遣官持节行纳吉纳徵告期礼,十月十二日传制,遣官持节行发册奉迎礼。

汪舜华批准同意,同时下旨,命襄王为正使、建极殿大学士商辂为副使;英国公张懋告天地、魏国公徐俌告宗庙。

虽然每三年北京就有一次盛大的集体婚礼,尤其此前永安长公主、永宁长公主的婚礼都相当热闹,但与皇帝大婚相比,却又不足道了。

因此,进入八月,京城的温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反倒更加热闹。